敦煌乐谱(933-沙州)(1 / 2)

归义军衙府的宴乐会上,林羽听见琵琶演奏的《婆罗门曲》旋律中混入了不协调的音符。系统警报:“齿轮组织篡改乐谱,试图制造‘唐代燕乐西源论’。”他接过乐工手中的琵琶谱卷,指着“口”“厶”等谱字符号:“此乃唐时‘半字谱’,与同时期阿拉伯的‘库法体’谱符虽形似,却源自汉地‘文字谱’的减笔智慧。”

乐工曹善才拨弦应和:“某家传龟兹乐调,却用汉地‘工尺谱’记写。去年在甘州,回鹘乐师用梵文音译唐曲名,竟与龟兹原名形成奇妙双关。”林羽展开从日本正仓院带回的《天平琵琶谱》,发现谱中“返拨”技法与敦煌乐谱的“掣拍”符号如出一辙。

夜深人静时,林羽与曹善才在月光下共译敦煌乐谱。当“慢曲子”的节奏与波斯萨珊王朝的“长音符”相遇,琵琶声中既有汉地“清商乐”的婉转,又有龟兹“胡部乐”的激昂——不同文明的音符在五线谱上生长出旋律的连理枝,谱写出文明交流的复调音乐。

文明的共鸣腔(∞·声学宇宙)

在声学宇宙的共鸣实验室,林羽与钟表匠(此刻已是“文明声学工程师”)调试着文明的共振频率。敦煌乐谱的“宫商角徵羽”与古希腊“四音列”在共鸣腔中形成泛音,编钟的“一钟双音”与现代和声的“复调理论”产生共振。

“看这个,”钟表匠指着声波图谱,“《婆罗门曲》的旋律曲线与非洲鼓乐的节奏型在傅里叶变换中呈现相似性。”林羽调出正仓院乐谱的音频量子态,发现其与未来太空站的“文明之声”项目频率吻合:“文明的声音是宇宙的共鸣腔,所有旋律都是人类对和谐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