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明传承模型中枢,”AI的声音融合了无数先人的语调,“您参与修正的历史线,已成为计算文明韧性的关键参数。”林羽看着屏幕上的公式:文明韧性=(记忆保存量x创新指数)÷断裂风险值。那些他曾救下的藏书、甲骨、星图,正作为“记忆保存量”的因子,与未来的“创新指数”形成动态平衡。
“但齿轮组织仍在试图增加‘断裂风险值’,”AI投影出最新威胁,“他们在量子层面攻击文明代码,试图让商周断代、唐宋割裂。”林羽笑了,他调出自己在各个时代留下的“文明锚点”——敦煌壁画的修复日志、南京护书的人员名单、鹅湖书院的辩论记录——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早已织成抵御攻击的量子防火墙。
“文明不是线性方程,”他指着屏幕上突然涌现的蝴蝶效应,“王懿荣多活的十年,让甲骨文研究提前起步,间接催生了现代考古学;郑和修正的星图,启发了后世航海家,最终让量子飞船的航线算法更具容错性。这些‘意外’,才是文明最强大的韧性。”
AI沉默许久,图书馆的穹顶突然降下无数光点,每个光点都化作曾与林羽并肩的人——从王懿荣到现代学生,从郑和到钟表匠的觉醒体。他们共同说道:“你终于明白,文明的守护者从来不是时空旅人,而是所有相信‘过去值得记住,未来值得期待’的人。”
林羽松开掌心的罗盘,它化作万千光点,融入文明方程式。当他转身时,看见2025年的自己正在课堂上翻开课本,书页间夹着的不再是罗盘,而是一片来自敦煌的千年沙粒——那是文明最微小却最坚韧的存在。
“还要继续穿越吗?”AI问。
林羽望向图书馆外的量子海洋,那里有无数个“此刻”在闪烁:“不用了。因为每个认真活着的现在,都是穿越时空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