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厚与否,还得由百姓评判!”
朱瞻基摇了摇头,对此并不在意,接着说道:“想必你们刚才也看见了李时勉被带出去的情形,他一开始就反对我设立医学院。
具体原因嘛,我就不说了,这是他当时跟我谈话的内容,由杨士奇杨学士记录下来,你们看看吧。”
说着,朱瞻基将李时勉签字的对话递了过去。
小鼻涕机灵地接过来,递给夏原吉二人。
两人对视一眼,意识到他们此行的目的或许就在那份记录里。
想到这儿,他们立刻凑在一起翻开记录。
越看,两人越觉得内容有些不妥。
尤其是朱瞻基表现出的那种一味退让的态度,让熟悉朱瞻基性格的夏原吉直觉其中有阴谋的气息。
要知道,这位太孙殿下在生意上从不吃亏,怎么会在这个小小的国子监祭酒面前如此忍让?
朱瞻基不知道夏原吉如此敏锐,等他们差不多看完后才开口说道:
朱瞻基略带惋惜的摇摇头,表情透着深深的失望:“本来听信李时勉的话,我差点放弃创建医学院的念头。
我还打算将他的建议写入我和太子创办的新报纸上呢。”
他瞥见夏原吉与蹇义脸上写满疑惑,停顿片刻,小声补充道:“哦,这报纸不是寻常的邸报,它由皇家直接印发,免费分发给所有臣民和官员。”
此言一出,夏原吉和蹇义如梦初醒,心中已然明白其中深意。
夏原吉更是心知肚明为何早先总觉得其中有蹊跷。
这分明是在给李时勉挖陷阱。
若无这份报纸,李时勉的主张并无不妥,甚至可能广受赞誉。
可一旦报纸刊出,局面立刻逆转。
创建医学院无疑是一项善举,国子监反对的理由不过是士林支持罢了。
然而报纸一出,只要公布太孙殿下提及的目的,稍有理智的人都能明白其益处。
那时,士林不该继续反对,而应颂扬功德。
毕竟谁能保证生死大事不需医者?背后批评江湖郎中尚且可以,公开场合却难免自讨苦吃。
若是有人前脚反对,后脚生病,那些郎中怎会轻易放过?说不定送来的药方就是致人毙命的。
夏原吉和蹇义想到此,不禁冷汗直冒。
刚才太孙殿下当众提议建医学院,若他们稍有异议,名字岂不也会登上报纸?
生死与否他们倒无所谓,但若死后还要被世人唾骂,任谁也无法接受。
就在这一瞬间,他们终于明白了那位赫赫有名的国子监祭酒,为何在被拖出去时会有那样的表现。
“太孙殿下真是高明!”
夏原吉擦了擦额头的冷汗,突然拍了下朱瞻基的马屁。
他觉得自己以后对于太孙殿下的一切事务都要多加留意几分了。
同时也暗自庆幸自己之前与太孙殿下讨价还价的事,没被太孙殿下记仇。
否则,他觉得自己今天下朝后就得递上辞呈回老家了。
看到两人的反应,朱瞻基便知道他已经把夏原吉这位老前辈和蹇义吓得不轻。
心里有些好笑,但也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便安抚道:“办报纸的目的在于公平公正,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如实报道,让大明百姓知晓真实信息及朝廷政策。
所谓公道自在人心,民众的眼睛是最亮的,是非曲直自有读者判断,我想二位尚书对此应该毫无异议才是。”
——
“我等绝无异议!”
听到朱瞻基的话,夏原吉与蹇义毫不犹豫地摇头表示赞同。
*谁敢有异议?
报纸显然是为了宣传朝廷政策而设的工具。
民间原本就有邸报流传,况且太孙殿下还提出免费赠予百姓,这东西既不盈利,自然成了善政。
不仅他们本就没打算反对,即便真想反对,也找不出理由。
怎么能反对天下读书人知晓国事呢?
这消息一旦传出,哪怕不宣传,恐怕也会遭人唾骂吧。
两人的反应完全在朱瞻基预料之中。
夏原吉与他关系不错,再加上新盐之事,他是情理之中会支持的。
蹇义更简单,他还是太子詹事。
太子詹事不仅负责辅导太子,还要替皇帝传话,称他为皇帝亲信也不为过。
得到这两人的认可,朱瞻基心中最后一丝顾虑也消除了。
六部中最重要的不过户部、吏部和兵部。
至于礼部、刑部、工部,这三个部门的话语权远不如前三部。
眼下夏原吉已站在他这一方,兵部尚书金忠虽病重,但由杨士奇代理尚书一职,也是支持他的。
唯一让他摸不准的就是蹇义。
毕竟吏部被称为六部之首,而吏部尚书则被称作天官,权力地位显赫。
不过他对蹇义还是有所了解的,连自家祖宗都称赞此人诚实且有能力。
当年特意让蹇义留于身边整整九年,就是为了将他留给建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