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赵祯还是向范仲淹妥协了,庞籍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在种世衡前去向庞籍告别时,这两个大男人是洒泪当场,那场景怎是一个凄凉了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就是因为庞籍对种世衡有过再造之恩。
在庞籍就任鄜延路主管之后,有人向庞籍告发种世衡在清涧城里有不法之事,简单说就是种世衡用官家的钱去放贷,然后从中为己谋取私利。这个事我们在这里不多说,但这事确实是事实,只是如果要说种世衡是在谋取私利就显得有些片面和狭隘。种世衡放贷这事确实不假,可放贷的结果却是清涧城的Gdp在短时间内骤然增高,老百姓有钱,商人们也赚到了钱,城内经济繁荣货物充足,顺带着也为政府增加了赋税,而种世衡更是可以用放贷赚到的钱奖赏有功将士或是购置军需物资以及更新武器装备。 这看上去有百利而无一害,但问题就在于私放官钱这种行为是罪,而且是重罪。
庞籍接到诉讼后立马下令彻查,这一查自然真相大白,种世衡眼看就要被打入大牢。庞籍作为鄜延路的总管且兼任鄜延路的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他对这一路的所有人可是具有生杀大权,但他却在第一时间决定力保种世衡。他上奏将种世衡之事的前因后果都详细陈述,然后说种世衡不但建筑清涧城有功,而且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边关能吏,他私放官贷绝不是出于私心。值此特殊时期理应行非常之法,如果边关的将领们都拘于法度则无事可成。”
正是靠着庞籍的力保,赵祯决定对种世衡的行为不予追究,而且还继续当他的官。于是,这才有了前面所提到的那一幕。临别之际,种世衡更是对比他小了三岁的庞籍下拜行礼,然后流泪哽咽道:“我种世衡本心如铁石,但不曾想今日与庞公叙别却竟如妇人之态!”
抹完眼泪,种世衡立马赶往环州上任,可他人还没到环州就有羌人部落的酋长闻讯而动。一个名叫努额的羌人酋长此前从来不鸟宋朝当地的官员,但听说种世衡要来环州且沿途要经过他的领地便决定亲自出迎。种世衡与其相约第二天早上在酋长的大帐相见,可这天下午却是突然天降大雪,入夜时分积雪已是三尺之厚,羌人酋长看这情形就觉得种世衡不能按时赴约了,于是第二天早上尽管天已大亮但这位酋长仍在帐篷里呼呼大睡。可是,种世衡这天晚上却是不顾左右的劝阻坚持赶路,他说自己之所以能在羌人那里得到敬重就是因为他过去对这些人诚信以待,他这一次来环州赴任就更是不能失信于羌人。
在经过一夜的翻山越岭之后,种世衡在第二天早上准时前来赴约。得报此事,酋长慌忙从床上爬起来,然后他召集部落的大小头领集体前往迎接种世衡并对其施以跪拜之礼。
当然,古往今来从来就没有谁能被所有人喜欢,环州境内的羌人里面有敬重种世衡的,但也有不把他当盘菜的。对于那些接受了李元昊的封官和赏赐的部落酋长,种世衡先是予以招抚,他邀请对方过来喝酒,如果那些人能来,那么大家以后就还是好兄弟,如若对方不来,种世衡就会派人去请,只不过这些人是拿着长枪和大刀去请,继而让这些人在纯粹的暴力面前对他俯首帖耳。简单说,种世衡这种招抚的策略就是先礼后兵,总之,他不允许环州境内有亲夏反宋的势力存在。
在大体搞定了环州境内的这些羌人部落后,种世衡又命他们在各自的聚集地修筑烽火台,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点燃烽火示警,然后其他部族则必须立马率兵前去应援。这些是种世衡为环州所构筑的外围防线,而在环州城内他的战术才是堪称最绝的。
除了守城的正规军,种世衡在环州城内还有数以万计的“神射手”,但这些人都不是士兵,甚至连民兵也不是,他们就是最普通的百姓或小官小吏。种世衡到了环州之后就大力鼓励民间的百姓习武,尤其是大力鼓励他们练习射箭,为此他还开出了奖赏,他规定:环州所有百姓如果犯了什么过失,只要能够射中箭靶就可以免罪,环州的大小官员或公职人员如果有什么上请,一切都得看此人能不能射中箭靶再行商量。此通告一出,环州城从此可谓是全民习射,夸张点说这些人几乎就是每天都扛着一副弓箭在大街上横着走,整个一个弓射之城,史称“人人精于射,贼不敢复近环州”。
试想,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之下,如果西夏人来攻打环州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
作为此时宋朝在西北边关的一个极其出色的实干家,种世衡的闪光之处还不止这些,他最为人所津津乐道同时也令他自己引以为荣的事还得是他在谍报领域的那些作为。老实说,如果宋朝有官方的特务系统或组织,那么种世衡绝对会是一个极其出色的超级特务头子。这些事我们到时候再来细说,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一位在我们的历史和民间都如雷贯耳的大人物——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