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构建电子云的概率密度分布,他将原本抽象的“电子转移”过程可视化,揭示了其背后更深层的物理机制:电子并非简单地断裂与重组,而是在轨道重叠区域中进行概率性的跃迁。
这一思维方式源于他对《量子化学基础》的理解和思维沙盘的反复推演,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解题视角。
他没有拘泥于教材中的标准答案,而是将知识融合、重构,展现出极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唐启山作为物理教研组长,对此感到震惊与钦佩;方晴则被这种精妙的思维方式所折服,甚至主动提出要为他调用更高阶的量子化学模拟软件进行验证。
周明远虽然起初抱有怀疑,但在看到林砚真正解题后,内心开始动摇,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对方的能力。
即便是敌视他的声音,也无法否认这种解法的技术含量,只能以“学术投机”来试图否定其价值。
但林砚的表现已经深深印刻在同学们心中,成为一种超越常规认知的存在。
方晴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实验服袖口的银线,她的眼睛亮得惊人,像淬了星火的琉璃:“这是我见过最精妙的解法……”
“叮铃铃——”
下课铃惊飞了窗外的麻雀。
林砚把粉笔头扔进讲台上的玻璃罐,清脆的声响里混着方晴压低的叮嘱:“下午来实验室,我让研究生调了套量子化学模拟软件……”
他转身时,正撞进顾昭的视线里。
女孩倚着教室后墙站着,藏青格裙在腿边荡出小幅度的涟漪,抱着的笔记本压在腰侧,指节因为用力有些发白。
她见他望过来,便低头翻开笔记本,抽出张折成小方块的纸条。
“周凯那边动了。”她声音轻得像片羽毛,却带着冰碴子的锋利,“他们准备借‘学术诚信’名义对你发起调查。”
林砚接过纸条,指腹碾过边缘的折痕——是顾昭惯用的钢笔字,墨迹里浸着淡淡的柠檬香。
他抬眼时,顾昭已经抱着笔记本转身,发尾扫过墙裙的绿漆,像片安静的云飘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