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卷过颍川战场,只余满地狼藉。折断的竹枪、破烂的草鞋、凝固成暗褐色的血洼,还有那几具未来得及拖走的黄巾尸首,在惨淡的冬日下无声诉说着方才的惨烈。然而,这片浸透血与汗的土地之上,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机,正破土而出。
颍水之畔,陈留划定的屯田区,仿佛一块巨大的伤疤正在被勤劳的针线密密缝合。无主的荒滩野地,被一道道新掘的田埂切割成整齐的方块。成千上万的流民,如同归巢的工蚁,在属于自己的那块“授田”上奋力劳作。男人赤着精壮的上身,古铜色的脊背在寒风中蒸腾着热气,高高抡起的崭新铁锄,带着沉闷而令人心安的“噗噗”声,深深楔入板结的冻土。每一次挥落,都翻起带着冰碴的黑泥,泥土特有的腥气混合着汗水的咸涩,在凛冽的空气里弥漫开来。
“嘿——哟!”一声整齐的号子响起。十几个汉子,肩头勒着粗麻绳,正合力拖拽一架巨大的物事。那不是耕牛,而是一具闪烁着冷硬青灰光泽的——铁犁!犁铧狭长锐利,在冻土上犁开一道深沟,两侧翻卷起的泥土如同被利刃剖开的黑色浪涛。这犁身结构精悍,关键部位都用厚实的锻铁加固,正是马钧那蒸汽鼓风炉炼出的精铁所打造。它比老旧的木犁沉重得多,可一旦动起来,其破土开荒的蛮横力量,却让所有习惯了骨耜、木犁的老农看得目瞪口呆。
“我的老天爷…”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王老栓,拄着豁了口的旧锄头,浑浊的老眼死死盯着那铁犁犁出的深沟,沟底湿润的沃土在阳光下闪着微光。“这…这铁疙瘩,一天怕不是能犁出俺们用木犁三天的地?”他粗糙的手指颤抖着,想去摸那冰冷的犁铧,又敬畏地缩了回来。
旁边一个精瘦汉子抹了把汗,咧嘴笑道:“王老爹,刘府君说了,这叫‘授田铁器’!咱分到了田,这铁家伙就是咱吃饭的命根子!您瞅瞅这劲头,开春前,咱这片野滩子,全得变成能长金子的熟地!”他拍了拍腰间挂着的一把同样崭新的铁镰刀,刀口寒光闪闪,映着他眼中对未来的灼热期盼。
不远处的田埂上,王石头正低头侍弄着什么。他面前的土地已经翻整得异常平整松软。他蹲着,仅存的右眼目光专注,布满老茧和冻疮的大手,正握着一柄短小的、同样闪烁着新铁寒光的锄头,小心翼翼地清理着田垄边缘最后一点顽固的草根和碎石。他动作沉稳,一丝不苟,仿佛在雕琢一件稀世珍宝。偶尔,他粗糙的手指会无意识地拂过锄柄末端那精心配重的纹路——这纹路,竟与张辽那支夺命投矛尾部的配重纹惊人地相似。冰冷的金属触感透过皮肤传来,带着一种沉甸甸的、令人心安的力量。这不再是夺人性命的凶器,而是守护生机、开辟活路的依仗。他停下动作,独眼望向远处地平线上那些早已消失无踪的黄巾溃兵逃遁的方向,刻骨的恨意并未消散,如同深埋地底的炭火,但此刻,这恨意之上,却清晰地覆盖着手中铁锄冰冷厚重的轮廓,以及脚下这片刚刚翻整、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土地。他伸出沾满泥土的手指,用力地、近乎虔诚地,抹去锄头木柄上沾染的一点泥渍,动作缓慢而郑重。
“石头哥,喝口水歇歇!”一个半大孩子提着个粗陶罐跑过来,小脸冻得通红,眼睛却亮晶晶的,“府衙的粥棚快开了,稠得能立住筷子!俺娘说,托刘府君的福,今年冬天饿不着了!”
王石头接过陶罐,仰头灌了几口温热的清水,喉结滚动。他抹了把嘴,没说话,只是把陶罐塞回孩子手里,又重重地拍了拍孩子的肩膀。那力道,传递着一种无声的、磐石般的安稳。孩子咧开嘴笑了,像只欢快的小鹿,蹦跳着跑向另一片正在开垦的土地。
***
陈留城西,原本空旷的河滩地,如今已矗立起一片连绵的简易窝棚。袅袅炊烟从茅草顶上升起,驱散着冬日的寒意。这里便是“十杰营”新兵和部分最先安置流民的聚居点。窝棚虽陋,却排列有序,留出了宽阔的通道,显出一种乱中有序的生机。
窝棚区中央,几口巨大的铁锅正架在临时垒砌的灶台上,底下柴火烧得噼啪作响。锅里翻滚着浓稠的粟米粥,米香混合着一点点咸菜的气息,勾得人肚肠咕咕直叫。衣衫褴褛但脸上已有了些血色的妇孺老弱排着长队,手中紧紧攥着标明身份和授田位置的粗糙木牌,眼巴巴地望着那翻腾的热气。负责分粥的是几个伤愈后留在后勤的“十杰营”老兵,他们动作麻利,大声吆喝着维持秩序:“都排好!别挤!府君有令,人人有份,管够!”
一个瘦得脱了形、裹着破旧单衣的老妇人,颤巍巍地接过盛满热粥的粗陶碗。滚烫的温度透过粗陶传到她冰凉的掌心,那沉甸甸的、实实在在的饱腹感,让她浑浊的眼中瞬间蓄满了泪水。她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最终只是朝着陈留城的方向,深深地、深深地弯下了佝偻的腰背。周围,捧着热粥狼吞虎咽的流民们,脸上麻木的绝望已被一种近乎贪婪的满足和小心翼翼的希冀所取代。食物的热量顺着喉咙滚下,暖了肠胃,更暖了那颗在乱世中早已冻僵的心。
“十杰营”的新兵们结束了一天的操演,三三两两结伴返回这片营区。他们身上的玄色军服沾着尘土,脸庞犹带稚气,但眼神却比初入营时沉凝锐利了许多。经过颍川初战的洗礼和连日严苛的阵型操练,那股新兵的惶惑与散漫已被磨去棱角,代之以一种初具雏形的、属于精锐的剽悍与纪律性。他们行走间,甲叶发出低沉而整齐的铿锵碰撞声,如同一股移动的、沉默的钢铁溪流,自然而然地吸引了窝棚区里所有敬畏和感激的目光。
“牛哥,看那边!”一个年轻的新兵用胳膊肘碰了碰身旁高大如铁塔的牛大力,朝粥棚方向努努嘴。牛大力顺着望去,正看见一个流民小女孩,捧着一个比脸还大的空碗,眼巴巴地望着分粥的大锅,小舌头无意识地舔着干裂的嘴唇。牛大力那张因操练而绷紧的、线条刚硬的脸,瞬间柔和下来,甚至笨拙地挤出一个自以为和善的笑容。他大步走过去,没说话,只是把自己刚领到、还一口未动的一大块麦饼,不由分说地塞进小女孩怀里。那饼子粗糙厚实,几乎遮住了小女孩半个身子。小女孩愣住了,仰起头,看着牛大力那张憨厚却带着刀疤的脸,非但没害怕,反而怯生生地、极其小声地说了句:“谢谢…兵爷…”
牛大力挠了挠后脑勺,嘿嘿傻笑起来,露出一口白牙,方才操演时的凶悍气势荡然无存,倒像个邻家傻大个。这一幕,落在不远处倚着窝棚立柱、默默擦拭着手中强弓的赵鹰眼里。他冷峻的嘴角似乎几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一贯的沉静,只是擦拭弓臂的动作,更加细致了几分。李铁柱则像一尊沉默的山岳,抱着他那面在颍川战场上留下几道狰狞凹痕的铁盾,目光警惕地扫视着营区四周,确保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不被侵扰。
张辽与徐晃并辔而行,缓缓穿过这片充满烟火气的营区。玄色的大氅在晚风中微微拂动。张辽的目光扫过那些捧着热粥、脸上终于有了生气的流民,扫过窝棚间追逐嬉闹的孩童,扫过新兵们虽然疲惫却挺直的腰背,最后落在那片在暮色中依旧传来叮当开垦声的广袤田野上。他锐利的眼神深处,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这赞许,不仅是对眼前这幅“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初生图景,更是对那个在陈留郡守府中运筹帷幄、以铁与火为犁铧、硬生生在乱世荆棘中开垦出一方净土的年轻身影——刘基。
“文远,你看这新犁,”徐晃的声音低沉,带着金属般的质感,他指着远处田野上那架在暮色中依旧奋力前行的巨大铁犁,“马钧那小子鼓捣出的铁,配上这新打的犁,开荒的力道,抵得上十头壮牛。有此利器,再有这些肯下死力气的流民,陈留的粮仓,怕是用不了两年就能堆满。”他的语气里,充满了对未来的笃定。
张辽微微颔首,目光投向更远处陈留城模糊的轮廓:“铁器授田,聚拢的是人心,夯实的是根基。颍川初胜,不过是敲山震虎。真正的豺狼,恐怕已在暗处窥伺这‘陈留新象’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丝冰冷的警醒。
***
正如张辽所料,三百里外的许昌,这座刚刚被曹操选定为“行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新兴权力中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截然不同的紧张与躁动。
相府书房内,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冬夜的严寒,却驱不散弥漫在曹操眉宇间的阴霾。他身形并不魁梧,甚至有些瘦削,但端坐于主位之上,一袭深紫色的锦袍衬得他面色愈发深沉,仿佛一块吸纳了所有光线的玄铁。案几上摊开着一份帛书密报,烛火跳跃,将他棱角分明的侧脸映照得明暗不定,那双细长锐利的眼睛,此刻正紧紧盯着帛书上的字句,瞳孔深处似有寒星闪烁。
“陈留…刘基…”曹操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滑的紫檀木案面,发出沉闷的“笃笃”声,在寂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流民授田…精铁农具…颍川大破黄巾…‘十杰营’…”他低声念着密报上的关键词,每一个词都像一根细针,刺在他敏感的神经上。颍川的位置太关键了,那是豫州腹心,卡在许昌东南的咽喉之地!刘基在颍川站稳脚跟,如同在他曹操的卧榻之侧,插下了一根淬毒的尖钉!
“啪!”一声脆响。曹操手中那只上好的青瓷茶盏,竟被他生生捏碎!锋利的瓷片割破了他的手指,几滴殷红的血珠渗出,滴落在深紫色的袍服上,迅速洇开成更深的暗斑。他却浑然未觉,任由那点刺痛蔓延。侍立一旁的亲卫典韦,如同铁塔般的身躯微不可察地绷紧了一瞬,浓眉下的虎目扫过主公流血的手指,又迅速垂下,依旧保持着岩石般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