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这次“冰藏奇技”的尝试,包括“冬季利用山洞低温储肉,但冻肉变质后散发臭气吸引秃鹫,改用蜂蜡封装并悬于高处”的解决方案,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以为这次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肉类储存问题。
然而,末世的生存总是伴随着意想不到的代价。
几天后,山洞内部的温度开始回升。虽然整体依然寒冷,但日间的气温波动,特别是当他生火取暖或烹饪时,使得山洞内部局部温度上升。林羽发现,那些悬挂在高处的蜂蜡封装的肉块,其表面的蜂蜡竟然开始出现细微的融化。
“滴答……滴答……”
他循着声音望去,只见融化的蜂蜡,正一滴一滴地从高处滴落下来,落在下层作物上。那些辛辛苦苦培育的灰叶草和土豆幼苗,被融化的蜂蜡滴落到叶片上,形成一个个透明的蜡斑。这些蜡斑阻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些幼苗的叶片甚至开始枯萎。
林羽的心又是一沉。他没想到,他为了保存肉类而采取的措施,竟然会污染下层作物。他不能为了肉类而牺牲掉他宝贵的植物,那样只会顾此失彼。
他立刻意识到,他必须每日调整悬挂位置。每天清晨,当山洞温度最低时,他会检查所有蜂蜡封装的肉块,调整它们的位置。对于那些有融化迹象的肉块,他会将其移到更低、更冷的区域。同时,他会用石刀小心地刮去滴落在作物上的蜂蜡,清理被污染的叶片。这项工作虽然繁琐,但却是他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他将这次“冰藏奇技”的代价,包括“蜂蜡融化滴落污染下层作物,需每日调整悬挂位置”的困境,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这面墙,已经成为他在这片废土上,每一次直面资源分配和生存取舍的真实写照。
这次对肉类冰藏技术的尝试,标志着林羽在“日常耕耘”阶段,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风险控制达到了新的高度。他巧妙地利用了山洞的低温和蜂蜡的特性来延长肉类保质期,但同时也发现了这种方法带来的新的“生态失衡”——对下层作物的污染。这进一步凸显了第二卷核心逻辑中“平静表象下暗藏生态失衡”的深层含义。
然而,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每日调整悬挂位置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依然存在污染的风险。他开始思考,是否能找到一种更高效、更安全的肉类储存方式?比如,在山洞深处开辟一个独立的、温度更稳定、与农作物完全隔离的“冷藏室”。或者,研究一种能够在低温下不融化、且无毒的天然封装材料。
此外,林羽也开始关注除了肉类之外的其他食物在低温下的保存问题。他知道,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冷藏需求。他需要一套更全面的低温储存方案,以确保食物储备的多样性和安全性。他甚至想到了,如果能够构建一个利用地下水循环来保持恒定低温的系统,那将是更高级别的储存保障。他对“冰藏奇技”的深入探索,也预示着他将在“日常耕耘”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和突破,以应对末世中无尽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