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他故意撤去大半护体真气,任凭凛冽的罡风割破脸颊,只为体会剑刃破空时最细微的气流变化。
某夜暴雨倾盆,他反而迎着重若千钧的雨幕冲天而起,在电闪雷鸣中将御剑速度催发到极致。
这般近乎自虐的苦修,竟意外促成了体内真气的蜕变。
原本如雾般飘散在经脉中的三股真气,如今在丹田处交织成旋涡状,每次运转时都能听到汩汩如溪流般的声响。
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十指指尖——那些反复灼烧再生的部位,此刻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
当他无意中划过山岩时,石壁上竟留下五道深浅不一的刻痕,仿佛那不是血肉之躯,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兵刃。
这日正午,战天奇突然停下所有修炼。他凝视着掌心跃动的鬼焰,嘴角扬起一抹久违的弧度。
随着五指缓缓收拢,原本狂暴的火焰竟温顺地缩成鸽卵大小的蓝珠,在指缝间流转不息。
这段时间虽说\"灵犀剑指\"一直未曾真正入门,但气海之内真气的浓郁程度以及对幽怨鬼焰的操控力却是得到了十足的进步。
其实,在修仙界的常理之中,若是让别人知晓仅用短短三日之功,战天奇便已然精准地掌握了御剑飞行的要义,能够自如地御剑而走,不知道那些苦苦修炼多年的筑基修士会作何感想!
寻常情况下,修士在历经千辛万苦踏入筑基境界之后,方才会逐渐诞生神识。
然而,这初生的神识就如同新生的幼苗一般,十分脆弱,稍不留意便可能受损。
所以,多数修士在进阶筑基之后,往往会花费数月,乃至是一年半载的漫长时间,去蕴养神识,随后在去修习神识运用之法。
他们会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初生的神识,如同守护着珍贵的宝物,一点点地探索、尝试,不敢有丝毫的冒进。
而且,在修习御剑之术时,他们绝不会像战天奇这般,直接就将一柄明晃晃的宝剑拿出来,不顾自身根基与神识的状况,强行修习御剑之术。
而是会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从小到大,从轻到重的顺序,逐步地进行修炼。他们会先从操控一些轻便的小物件开始,熟悉神识与物品之间的联系,感受其中的微妙变化,随着实力的逐渐提升,再慢慢尝试驾驭更重的物体,直至最终能够自如地御剑而行。
那些个能够在天空中御剑翱行,自由穿梭于云霄之间的修士,哪一个不是经过长时间的刻苦修炼,修习个一年半载的,方才有所成就。
而似战天奇这般仅仅用了三日便初有所成的,在整个青云宗都寻不到第二人。
至于那部名为《灵犀剑指》的神秘指法,其来历并非是得自青云宗,而是源自于一处古老而神秘的遗迹。
这刘庆丰之所以会将此法传给战天奇,也是在经过反复思量、权衡再三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而且,刘庆丰在修习此法时,仅仅修习成了前两境便及时止住了继续修炼的脚步。这其中的缘由,并非是他不想继续深入修炼下去,而是因为在修炼此法的过程中,他险些两次命丧于此。
修习第一境之时,他体内的真气突然逆转,如脱缰的野马一般不受控制,差点就走火入魔,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修习第二境之时,又遭遇了经脉对冲的巨大危机,那股强大的力量仿佛要将他的身体撕裂一般,他险些就因经脉爆体而亡。
这两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危机,至今依然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让他每回想起都心有余悸,实在是不敢再去以身犯险。
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在这部功法的末尾,郑重地备注上“此法慎学”四个大字,以此来警示后者。
不过,即便是这前两境的修习,却也让他的战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此法不仅大大提升了他对剑道的另类理解与运用能力,让他在剑道之上有了全新的感悟和突破,而且,还使得他对符道、剑气的掌控能够做到更加的细致入微。
可以说,此法的修成对于他后续修习凝炼剑意剑符提供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帮助。
不知道,若是让刘庆丰知道战天奇也修习了此法,他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