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属革命老区石阡县基本情况概述(2 / 2)

(三)服务业繁荣

1. 旅游业

石阡县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石阡温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石阡旅游的核心品牌之一,这里的温泉历史久、分布广、流量大、水质优 。城南温泉群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 年),是全国唯有、世界少有的既可洗浴,又能直接饮用的天然矿泉温泉。景区内,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与氤氲热气相映成趣,游客不仅能在温泉池中放松身心,享受温泉带来的舒适与健康,还可参观温泉博物馆,了解石阡温泉的千年历史。

佛顶山景区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生态环境原始而优美。这里生长着珙桐、红豆杉等珍稀植物,栖息着黑叶猴、林麝等濒危动物。山间溪流潺潺,飞瀑流泉随处可见,徒步栈道穿梭于林海之间,是户外爱好者徒步探险、亲近自然的绝佳之地。每年春夏之交,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开放,将佛顶山装扮成花的海洋,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仙人街景区凭借世界上最大的天然仙人石板仙街和最长的空中船型玻璃悬廊等奇观声名远扬。天然石板街长约2公里,宽10 - 30米,表面平整光滑,仿佛仙人特意铺设;高悬于百米悬崖之上的玻璃悬廊,宛如一艘即将启航的巨轮,游客行走其上,不仅能体验惊险刺激,更可俯瞰脚下的壮丽峡谷风光,将千山万壑尽收眼底。

楼上古寨完整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小青瓦、封火墙、雕花窗,处处彰显着古朴典雅的韵味。古寨遵循“北斗七星”布局而建,巷道纵横交错,犹如迷宫。这里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座院落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是研究古代建筑和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每逢传统节日,古寨中还会上演傩戏、花灯戏等民俗表演,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尧上仡佬族文化村保留着浓郁的仡佬族文化风情。村口的在此可以参与“敬雀节”“毛龙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品尝油茶、灰豆腐等仡佬族特色美食,学习制作仡佬族刺绣、竹编等手工艺品,深度体验仡佬族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智慧。

2. 现代服务业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石阡的现代服务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在交通物流领域,石阡已构建起“高速 + 铁路 + 航空”立体交通网络。沪昆高铁、安江高速、江瓮高速穿境而过,极大缩短了石阡与外界的时空距离;规划建设中的黔北(德江)机场投运后,将进一步提升石阡的交通便捷性。物流产业也随之崛起,多个现代化物流园区相继建成,整合了农产品运输、石材配送、旅游商品流通等业务,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石阡县积极打造电商产业园,培育本土电商企业和网红达人。通过“电商 + 农产品”模式,将石阡苔茶、松花皮蛋、泡辣椒等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在政府的扶持下,许多农户开设了自己的网店,直播带货成为农产品销售的新潮流。2023 年,全县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2亿元,电商产业带动了3000 余人就业。

金融服务不断完善,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在石阡设立分支机构,推出针对农业、旅商业银行色金融产品,为企业和农户提供融资支持。同时,保险、证券等金融业态也日益丰富,为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筑牢了金融防线。

五、社会事业:幸福民生的坚实保障

(一)教育事业

石阡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在学前教育阶段,全县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0余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 。农村幼儿园推行“集团化办园”模式,城区优质幼儿园与乡村幼儿园结对帮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例如,石阡县实验幼儿园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乡镇幼儿园开展教学指导,捐赠教具玩具,提升乡村学前教育质量。

义务教育阶段,石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实施“全面改薄”工程,累计投入资金8亿余元,新建、改造中小学教学楼、宿舍楼、运动场等基础设施。所有乡镇学校均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和图书室。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施“名师工程”,每年选派200余名教师到省内外名校跟岗学习,同时引进优秀教育人才100余人。2023年,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5%,中考、高考成绩逐年攀升,石阡中学本科上线率连续五年位居铜仁市前列。

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茶叶加工、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等特色专业,与县内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建设了茶叶实训基地、电商直播基地等实训场所,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许多学生毕业后成为企业骨干,为石阡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医疗卫生

石阡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级层面,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拥有核磁共振、64排ct等先进医疗设备,能开展心脏介入、脑肿瘤切除等复杂手术;县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了省级重点专科3个,在针灸推拿、中医康复等领域成效显着。

乡镇卫生院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每个卫生院均配备了dR、彩超等基本医疗设备,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村级卫生室“一村一室”达标率100%,乡村医生定期接受业务培训,能够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推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患者在医院即可完成医保报销,极大方便了群众就医。同时,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三)文化事业

石阡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均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县文化馆每年举办各类文艺培训50余期,培训群众3000余人次;图书馆藏书量达20万余册,开通了24小时自助借阅服务,方便群众随时阅读。博物馆收藏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文物1200余件,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向公众展示石阡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基层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每个村都配备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和健身器材,成为村民休闲娱乐、文化广场的好去处。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下乡”“戏曲进乡村”等活动年均开展200余场次,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显着,建立了县级非遗保护中心,设立非遗传承基地12个。每年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培养非遗传承人200余人。石阡仡佬毛龙节、说春等非遗项目多次走出国门,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大放异彩,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建设日新月异,除了高速公路和铁路的贯通,县域内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800余公里。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对县乡道路进行提质改造,部四好农村路了白改黑。农村客运班线覆盖所有行政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实施了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工程,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 。完成了龙底江、包溪等中小河流治理,新建和加固病险水库12?龙底江??防灾减灾能力显着增强。

电力供应稳定可靠,建成了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7座,实现了城乡供电一体化。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全面解决了农村低电压问题,为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电力保障。

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4G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5G网络在县城和重点乡镇全面铺开。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以上,群众能够及时获取各类信息,享受现代数字生活带来的便利。

六、生态保护:绿水青山的守护之路

石阡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作为县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禁止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活动。配备专业的护林队伍,运用无人机巡护、红外监测等科技手段,加强对野生动植物无人机。近年来,保护区内的黑叶猴种群数量从最初的50余只增长到80余只,珍稀植物群落得到有效恢复。

全县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和石漠化治理工程,“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25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50平方公里。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项目,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等,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石阡的森林覆盖率已从2015年的65%提升至69.7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全面推行河长制,县、乡、村三级河长定期开展巡河工作,整治河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实施龙川河、余庆河等重点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人工湿地、生态护岸,改善河道水质。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关闭取缔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和养殖场,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石阡还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绿色转型。在农业领域,推广绿色种植、养殖模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在工业领域,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入驻,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举措,石阡正向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稳步迈进,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