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诸葛亮(1.15万字大章)(1 / 2)

杨平中军帐中,剩下的两名亲卫,一个身高八尺、英俊非常的青年人,听到杨平的问话,躬身答道:\"亮,认为,都督之部署,有些犯了兵家之大忌。\"

杨平踱步来到青年面前,平淡地问道:\"孔明何以言说,本都督于张将军之部署,犯了兵家大忌?\"

杨平身前的青年,就是诸葛亮。

只听他朗声说道:\"亮,虽不通军伍之道,但知两军交战,应集中兵力攻其一处,

而非都督这样兵,分三处与强敌交战。\"

杨平听完哂然一笑,伸平胳膊,示意旁边的亲兵吴土与诸葛亮帮他卸甲。

卸完甲胄后,杨平才向二人解释道:\"本都督之战略,汝二人亦是知道,

此战,本都督非是为了歼灭袁术主力,而是为了将其击溃,

使后续本都督攻略荆州时,袁术无力、也无胆攻击我汝南便可。\"

杨平看着如璞玉般的诸葛亮,耐心教导道:\"对岸袁军主力,前期为三万人,经过淮滨县以及淮北水营突袭战,歼灭桥蕤部五千余人后。

袁术大营中,有兵两万五千,即便加上袁术后来带来的一千余骑兵和亲卫,总数也不过两万七千人。

在我军覆灭袁术淮北军营后,袁术为防我军顺着淮河东进,威胁寿春,便命手下大将陈兰,率兵一万再次进驻淮北营寨,

随后,又从寿春急调一万兵将,入了河东大营。

明日我等与袁术决战,淮河北岸陈兰的一万袁军,自有第三师、第六师万余人负责料理。

之所以让第二师与袁术河东大营对峙者,

乃是为了让袁术仓促之间,不敢轻易主力北上,与我决战,给我北部主力大军展开,争取时间。

同时,袁术大营,因为有第二师在对岸,其两万民壮,必须留于大营之内方能保证不会溃散,

同时,袁术还必须留下三千以上兵将,防备对岸第二师的突袭,

故而,袁术大军,能北上与我军正面对垒者,不会超过两万四千人。

我军若是出动兵力过多,恐袁术不敢出营与我军野战。

若其龟缩于大营之中,有坚固的营寨,我军对其攻寨作战,伤亡必将剧增。

故,本都督部署两个师、三个营,加上本都督亲卫,以及前线救护,共计一万八千余人。

以袁术之傲慢,定会领兵出营,与我等野外浪战。

孔明,汝二人应当知晓,野战之中,我军一万八千精锐,对战袁术两万四千军卒,

乃优势在我,此战必胜!\"

听完杨平对二人的分析和教导,诸葛亮与吴土立马就明白过来了。

诸葛亮此时虽然没有接触军武之道,但人家的智商,可以说是三国内独一档的存在,

在串联杨平给出的信息后,诸葛亮就明白了杨平这是用示敌以弱、诱敌出战的策略。

于是对着杨平躬身道:\"亮,受教也。\"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会出现在,杨平的中军大帐里?

这是一个冗长的故事,在这里就长话短说了:

大概就是去年冬天,孙策和周瑜率部击败了在丹阳郡的刘繇所部,刘繇带着残兵败将逃向了豫章郡。

当时的豫章太守是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

这位诸葛玄,一路带着诸葛家兄弟,从山东诸城避曹操屠城之祸,一路南下,随后被袁术上表为豫章郡太守。

刚到豫章郡,凳子还没坐热,就发现来了一个丧门星刘繇,江东猛虎孙策兵锋,随时会抵达豫章郡。

于是,诸葛玄就留下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豫章郡,随后诸葛瑾便投靠了孙策,算是在东吴方面留了一颗种子。

留下诸葛瑾后,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他的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一家人顺着长江一路西进,于今年三月初赶到了襄阳,投靠了诸葛玄的旧识刘表。

在三月下旬的时候,刚刚安定的诸葛亮,在一次交友活动中,认识了从汝阳逃到襄阳投亲的曾家二房长子曾索。

曾索在这次聚会中,向荆州的这帮青年才俊们,痛诉妖人杨平的恶行,包括腰斩了他的父亲,以及将地主乡绅们,世代累积的土地、财富全部分给了其手下那些贱民们。

俗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曾索的朋友们,肯定也都是地主豪强家出身的,包括诸葛亮——他父亲诸葛珪,还担任过泰山郡郡丞呢。

众世家子弟一个个的,都开始痛斥妖人杨平的恶行。

刚开始的诸葛亮,还有些同仇敌忾,毕竟以己推人,若是有人在他父亲没有病亡之前,占了自家的庄园,分了自家的田地,自己也会拿起刀剑与那强盗拼命!

随后,有一位世居荆州的公子哥,好奇地问道:\"吾听父亲言,那杨平愿意放你等离开,似有条件,曾家郎君,可否与我等明说?\"

只听那曾索很不屑地说道:\"那妖人杨平,不知从哪儿杜撰了一张天下舆图,诓骗家主等人,

言说:'其太平民团若得天下,世家豪族若有愿出神州,于八荒之间为大汉后世子孙开疆扩土者,妖人杨平愿送武器、铠甲、粮草,

助其到八荒之间开疆扩土,建国称王。'\"

说完,曾索哈哈大笑道:\"此无异于白日做梦也!\"

只是曾索不知道,他说完杨平这个安置天下世家的规划后,坐在角落的诸葛亮,却有了另一番想法。

这位智商极高、而且历经父亲病亡、家族在战乱中迁徙数千里,早早地就承担起顶门立户工作的少年,可不是个偏听偏信之辈。

当天回家以后,诸葛亮与叔父诸葛玄有过一段对话。

只听诸葛亮问道:\"当今天下显学为儒学,儒学圣人终极理想乃为:建立耕者有其田、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之大同世界。

今闻汝南流寇杨平者,在汝南郡打击豪强,为治下百姓分田地。

敢问叔父,此杨平者为妖人耶?为圣人耶?\"

诸葛玄也知道自己这位二侄子,十分早慧,虽然刚过十五岁,但已经通晓天下大事,虽然仍需打磨,但已经强过此时大部分诸侯的幕僚了。

思考一会认,真回答道:\"圣人言,听其言而观其行。

杨平之言,我等到荆州不过二十余日,便已如雷贯耳,虽大部分为谩骂之言,但仍有可取之处。

观其行,来荆州避难的曾家之主言说:杨平乃守信之人,暴而不残,非嗜杀之人也。

曾家家主,吾于前日也曾见过,听其言说:杨平欲在九州之内建大同世界。其确实将手下所得田亩,尽数分于治下百姓。

至于其对我世家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世家只能到九州之外去开拓八荒,不得留在九州之内。\"

说到这里,诸葛玄这位比较正直的、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老人,也难得地说了一句实话:\"天下世家豪强,皆是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之人,其家中奴仆、佃户,确如杨平所言:活得猪狗不如!\"

诸葛亮听完,沉默一会儿,对着诸葛玄行礼说道:\"叔父,当今天下大乱十余年,仍丝毫未有平定之迹象。

今,家中已然安定,侄儿欲东去汝南郡见识一番,不知叔父意下如何?\"

诸葛玄知道自己这位15岁的二侄子,是对那位16岁的杨都督产生了兴趣——都是少年人,少年义气,起了比较之心。

示意诸葛亮坐下后,诸葛玄站起来,思考许久,才缓缓说道:\"吾家阿亮,欲以何时、何种身份前去汝南郡?\"

诸葛亮在见诸葛玄之前,就已经想好了,于是缓缓说道:\"前些时日,侄儿结交了庞德公侄子庞山民。

山民言说,其家有一支商队,将于近日启程前往平舆县交易,只是此次交易数额庞大,山民向侄儿抱怨,缺少随同账房。

侄儿心想,不如化用他名,做个账房,随商队一同前去平舆县一观。\"

诸葛玄点头,认可诸葛亮这种愿意放低身份,跟随商队的行为,又问道:\"阿亮此去,有何目的?\"

诸葛亮知道,这才是诸葛玄最关心的,于是行礼说道:\"侄儿此去,只是行千里路,观另一方世界,不会节外生枝。\"

诸葛玄回了一句:\"吾知你谨慎,但仍需小心……\"

看着比自己都高大的侄子,诸葛玄忽然拉着诸葛亮的手说道:“吾家阿亮,乃光明磊落、聪慧通达之人。

今汝欲独自远行,吾就提前赐汝表字‘孔明’,望汝……”

……

于是,诸葛亮就化名朱亮,拿着从庞山民那里“为朋友要的”的介绍信,

到襄阳对面的樊城,庞家商队前去报到。

凭借诸葛亮的数学功底,很轻松就应聘上了随行账房一职。

商队于四月初出发,一路东进,在四月十四日傍晚,抵达了平舆县。

进入汝南郡后,诸葛亮就看到了与南阳郡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这里的百姓们即便是下田耕作,脸上也不再麻木,偶尔还能看到有说有笑的妇孺,向田地里的男人们送去浆食。

而更让诸葛亮感到惊奇的是,在路过一个乡堡时,竟然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

受制于当时商队正在快速前进,诸葛亮也没有去探究,只是越往东行,遇到的这种情况就越多。

诸葛亮十分好奇地问商队的管事:\"太平民团治下,怎如此多的学舍?\"

那管事已经是第二次来汝南了,给诸葛亮解释道:\"那位杨都督不知发了什么疯,要求其治下每个乡,必须得有一所小学,还要拿出粮食,表示,只要每天上午到学堂学习一个时辰的孩童,都可以管一顿午饭。\"

诸葛亮听完,心中暗暗感叹一句:\"杨平,无论你是否是妖人,仅凭这一点,若他日落到亮之手上,定饶你一命。\"

到达平舆县后,诸葛亮更是被这里热闹非凡的情景给惊呆了:

只见平舆县北面汝河上,原本只有一条小吊桥,此时已经换成了一座宽度将近一丈的木桥横跨南北。

而在木桥的尽头,是忙碌的人群正在修路。

诸葛亮目测这条路宽度最起码有三丈,向北望去,修路的人群一眼望不到边。

而汝河南岸到平舆县城,这六七里路已经彻底修成,而且地面上还是一种类似于石头的灰白色材质。

诸葛亮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此物,于是在货物抵达城外的临时货站后,就询问了过路的一位民夫。

当时诸葛亮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这位杨都督,竟让尔等刚刚结束春耕就来服劳役吗?\"

农夫笑着回答说:\"非是劳役,而是雇工。上月春耕之时,杨都督借粮与我等,约定好春耕之后,一户出一劳力,前来修桥筑路、修缮渠道,以方便百姓们出行和灌溉农田。

并且,出工者每日报酬为两斤粮食,用以抵扣上月所借之粮,同时,出工者中午还管午餐哩。\"

诸葛亮听完,心中倒也称赞杨平这种以工代赈的方式,同时又称赞了杨平体恤治下百姓不易。

随后又问:\"道路怎修得如此宽大?(汉朝的官道也就一丈多宽)河南之路,铺的又是何物?\"

那农夫说道:\"道路修如此之宽,我也不知,只听乡长说过,都督有言'要想富,先修路'。

至于地上所铺之物,听乡长有言,乃都督发明之人工石,具体是何物,我也不知。\"

最后,诸葛亮问出了他最想问的问题:\"敢问这位兄长,您家中确实分地了吗?

确实如外界所言,除了每亩地十斤粮食的地税以外,不用再付任何税赋,同时,治下亦没有任何徭役?\"

问到这里,那位民夫已经起了警惕之心,招呼同伴将诸葛亮团团围起来,问道:\"尔为何地之细作?\"

诸葛亮见此状,赶紧摆手道:\"吾是荆州而来的行商,好奇之下,故而问之,非是细作也。\"

随后,便拿出了当时进入汝南郡时,在野王县西侧关卡,开具的放行竹片。

那民夫也看不懂,但知道眼前之人不是细作就好,于是站直了腰身说道:

\"吾因为身体瘦弱而不得参军,一家四口只分得田地一百亩。

在我家所属东侧十里,都督设有一亭,亭中前日,刚刚立了一个石碑,上面明确写着:

授田第一年,每亩交粮五斤,以后固定粮税为,每亩地十斤,永世不变!

太平民团治下,亦永无徭役!

这位郎君,刻入石碑之规定,岂有变乎?!\"

诸葛亮一听,心下巨震:\"刻石呀!这位杨都督竟然如此决绝、爱民!\"

当下对杨平好感度爆棚。

但这也不是让诸葛亮,去追随杨平的原因。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出现在杨平大帐里,这纯粹是\"好奇害死猫\"!

四月十五日上午,庞家商队和平舆县的商部进行了交割,

用两千石粮食、五百匹麻布,换取了大量的白瓷、透明琉璃、白纸以及一些太平民团治下的特产。

交割完毕时,已近正午,商队准备略作休息,在下午不太热时,便开始出发西返。

谁知此时,有一辆单马双轮、插着三角旗的军用传讯车,过了汝河上的木桥,进到了那条人工石铺成的道路上。

传讯车上的两名传讯兵,一人驾车,一人拿着大喇叭喊道:“大捷!大捷!杨都督指挥部队,于昨日清晨,在淮河北岸歼灭袁军5000余人,我军伤亡不足300人!

大捷!大捷……”

城外此时有很多收工之人准备进城,听闻此言,纷纷涌上道路,互相祝贺。

在临时货站的帮忙的劳工,有人兴奋的说道:“看来,袁术是打不回来了,我等的土地能保住矣!”

随即,也加入了欢庆的人群。

诸葛亮等人,被挤的东倒西歪。

等人群过后,商队的管事清点人数,发现一人未少,也是松了一口气。

只是,诸葛亮未曾发现,自己挂在腰间的一块儿竹片,掉到了地上,被不知道哪位兴奋的人,踩成了两半!

欢庆的气氛还未平复,忽听有人大呼:“雷亭长开亭了,二三子,快去一观!”

只见呼啦啦的人群就往河边跑去,在汝河南岸的新修的一座草亭前,不多时就聚满了人,并不断有人群向那座草亭围聚。

诸葛亮抓住旁边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问道:\"前方却是何故,如此多人耶?\"

那少年说道:\"有学堂教谕,因有父母苛责其学生,敲响了法亭之钟。

我河南亭的雷亭长接受了其申诉,通知我等河南亭三乡一坊之民众,若有闲暇者,前去观看其审案。\"

这倒是新奇啊!

诸葛亮想着:左右出发还有一个多时辰,于是和管事说了一声,便跟着人群向前方两里地外的一座草亭快步走去。

要说这位敲钟的教谕是谁?那就是曹操的好儿子曹昂。

至于他为什么会成了老师,还敲响了法庭的警钟,也是说来话长。

这里以极简的方式通告一下:大概就是曹昂这几天,因为平舆县城北坊的坊长,因战时受伤未痊愈,这几天卧床不起,就委托曹昂代为讲课两天。

曹昂心想,他在杨平这里,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应了下来。

结果,他就发现一个十分聪慧但很瘦弱的女学生,每天中午的餐食,还要打包回去吃。

第一天还不觉得,但这天,曹昂明显感觉这女学生,被饿得已经没力气走路了。

询问之下,从女学生同来的那些伙伴们口中得知,原来这女孩已经十三岁了,却被其父母要求谎称十岁来学校混饭。

他母亲倒是亲生的,父亲是他继父,还有一个三岁的同母弟弟。

总之,就是一个后爹加上亲妈,有了后爹儿子,苛责继女的常见故事。

曹昂这位正义感(优越感)爆棚的世家青年,哪受得了这种事,当即就拉着那女孩出了学堂,来到不远处的法亭,敲响了上边的警钟。

这个亭因为位于汝河之南,所以被称为平舆县河南亭。亭长是牛壮安排的一位在大别山区剿匪时受伤的大队长雷布。

在得到曹昂的申诉以后,雷布当即以\"不慈、诈骗\"之罪名,令归属于河南亭的一小队民兵,

前去传讯了那个女孩的父母,以及其所在里的里长,同时传令周边闲暇之人,前来旁听他审案子,以做公正。

整个审理过程没有太大的波澜,毕竟刚刚分了地,住所比较紧张,大家住的都比较近,谁家不知道谁家的事。

那女孩的继父也没有抵赖,大大方方地承认克扣了女孩学校发放的午餐;那女孩的母亲也承认朝食(一日两餐)没让其吃饭。

等于说,这位上学的女孩一天就吃了一顿晚饭,还不一定吃饱。

两位被告说得理直气壮:\"如此乱世之中,能活命已算不错,安敢奢求吃饱饭?况一他家之人乎(女孩终究要嫁人的)!\"

就连在场围观的人,也都没说出何等难听之言,都觉得,能让这女孩活下来,已经不错了。

毕竟乱世之中,那真是人吃人的世道!

雷布听了也是头疼,让他当法官,那确实也是赶鸭子上架,自己大字都不识几个,也就是自打跟随都督以后,才学了点东西。

此时他也有些慌乱,不知该如何判决。

甚至就连原告曹昂,也想起了这个时代小民生存之艰难,甚至都有些后悔自己当时的气愤之举了。

雷布站在法亭之前,围着那个刻着法规的石碑,一圈又一圈地转着,回想着杨平在魏家坞堡、在临颍县城,给他们灌输的理念,

最后,雷布站直了身躯,极其严肃地说道:

\"都督曾与尔等有过约定:

接受太平民团所发地契之前,尔等之前所作所为,太平民团一概不究,因尔等此前处于乱世。

尔等接受太平民团所发地契之后,即为太平民团治下之民,应当遵守太平民团之法之规。

尔等可还记得?\"

在场围观的近千余百姓,纷纷出言道:\"如何不记得?!都督当时说:

'没有田地之前,尔等为草芥贱民,有了田地,尔等即为当家做主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