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俭汇报完吏部的事情,接着就是重头戏。
张福向在座众人,汇报了商业部的事情。
只见张福拿出了一叠子票据,面色崇敬地说道:\"禀报都督,从四月初一起,我太平民团治下,开始发行粮票、布票、盐票,
设置于各县、以及乡间的共计108个供销处,开始凭票向百姓们供给粮食、布匹、盐、针线,以及都督发明的“太平汤”,强身健骨粉(虫粉)等药品,目前反响极好。
另外按都督要求,于四月初一,用票据发放了今年第二季度官吏俸禄。\"
(本书中为方便阅读,就用一斤十两制,不再复古了。)
说着,张福扫视全场,见在场的高级官吏都是面色自然,就继续说道:\"目前,我商(商务)部发行的粮票,最小为一两面值,随后是三两、一斤、三斤、一石(100斤),共5个面值;
布票为一尺、三尺、一丈、一匹,共4个面值;
盐票为一两、三两、一斤,共3个面值。
所有票据,使用极其柔韧的纸张,以彩印之纸做底,一面用暗印之法,一面用钢印之法。
在属下看来,这天下诸侯,十年之内甭想仿制出来。\"
张福说的这些票据,就是杨平用来代替铜钱等货币的。
用的是后世纸币中,最简单的防伪标志和防伪做法,
但就这,也不是三国时期那些诸侯们能够模仿的——首先,韧性十足的白纸,这些诸侯们就造不出来,更不用说彩印、暗印和钢印了。
最让这些接受票据的官吏、百姓,感到新奇的是,杨平将黄帝的头像印在票据的正面,秦始皇的头像印在票据的背面。
还在正面写上发行日期\"黄帝历2912年4月\"。
杨平直接摒弃了年号,和之前的王号,直接把华夏的老祖宗黄帝搬了出来,并以黄帝的生辰作为纪年的开端。
当时杨平印这个发行日期时,有官员建议,就以咱太平民团元年纪年,但杨平却坚定的选择了以皇帝的生辰纪年。
这可能就是来自21世纪炎黄子孙内心的骄傲吧。
杨平发行的票据,刚开始用来代替粮食来支付百姓们送来的虫子。
百姓们虽然看着印制精美的票据感到新奇,但没有一个愿意接受的。
当地的官吏,还是按照杨平的方法,将百姓们领到在2到4个乡中心位置,建立的“法亭”旁边的供销处,
直接给了一位拿虫子换粮食的老妇人一斤三两的粮票。
那老妇人面色不忿地,将这一斤三两的粮票,拍到了供销处的办公桌上。
商部在此的办事人员倒也伶俐,一看那就是咱刚刚发行的票据,上面写着\"见票即兑\",立马取出称,给称了一斤三两的精制谷物。
老妇人用手掂了掂,感觉重量无误,就立马带着孙子走了。
随后,就是和老妇人一同前来拿虫子换粮食的人群,一个个先接了票据,然后再到供销处领了粮食。
只有两个人感觉票据精美,最后一人留了一张,其他人全部都兑换了。
其他各地,基本上也都是这个情况。
不过,经过这十余天的推广,倒是有百姓愿意将这些票据留着,没有再一窝蜂的全部兑换成粮食了。
至于给官吏发的俸禄,当时大部分人都在埋怨嘟嘟——即便家中少粮,也不应该用这些印制的虽然精美无比,但不当吃喝的东西来糊弄我们。
于是,在领了票据以后,直接到各县城里供销处,开始领取粮食、布匹,换取盐巴、药品等一些生活用品。
谁知供销处早就得到了杨平的通知,并且从杨平决定成立供销处,到4月初一开始发行票据,已经过去半个月了,准备十分充足。
再加上杨平给官吏发放的是1\/10的在县俸禄,基本上也没多少粮食和布匹。
即便是这些官吏全部兑换了手中的票据,各供销处的储备仍然充足。
见到此情此景,再加上杨平强大的信用背书,以及这些官吏们多少也都是有些头脑的,大部分家中也都保留了一半以上的票据。
毕竟现在局势不稳,官吏流动性大,你家里储存的粮食太多,到时候转迁别处,还得考虑带这些粮食。
带几张轻飘飘的票据多好,到每个太平民团治下的县城都能够兑换。
心思聪明者如陈兰、张福、曹昂等人,立马认识到了这些票据的重要性,对于这些制作精美的票据,曹昂甚至感慨道:\"可作传家宝矣。\"
就如同当年秦始皇造五铢铜钱一样,票据(纸币)将开启一个货币的新时代,作为第一批发行的货币,其收藏价值不可估量。
说完发行的票据,张福继续面色激动地向在场的众人汇报道:\"根据都督的指示,
我太平民团商部,用宜春镇生产出来的透明琉璃(玻璃)、白纸、白瓷、强身健骨粉、太平汤剂等时下极为紧俏的物品,向南来北往的商人,以两倍高价购买盐巴、粮食、布匹。
目前有来自于荆州的、淮南的、徐州方面的商人,对透明琉璃做成的制品很感兴趣。
特别是咱们汝南各窑生产出来的白瓷,比现在的陶器不知美丽到何处!
这天下的世家大族,若见到白瓷和透明的琉璃,哪还能再用陶器!
白纸就更不用说了,比竹简、木牍方便多了,而且价格比用来书写的缣帛便宜太多。商人们都极其感兴趣。
至于强身健骨粉和太平汤剂,在乱世中这属于保命的神药,故而,商人皆愿向我太平民团治下输送盐巴、粮食、布匹。
特别是荆州之地不缺粮食、布匹,徐州(靠海)之地不缺盐巴。
目前,我等已经得到了第一批的1000多石盐巴,我太平民团治下缺盐的局面已稍作改变,预计到月底,将彻底告别缺盐的窘境。
粮食、布匹因为距荆州很近,虽然太平民团治下100多万人几乎都无存粮,但有从各家坞堡的缴获,以及商部用商品从荆州换来的粮食、布匹,到目前为止,粮食已经足够保证治下100多万人能活到秋收时分了。
加上随后的交易,我太平民团治下将不再缺粮。\"
张福的这项汇报,本质就是工业社会对农业社会的碾压式收割,俗称\"工业剪刀差\"收割农业。
用河里的沙子烧成玻璃很费功夫吗?简直是无本的买卖!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窑”之一汝窑的所在地,烧制白瓷很困难吗?!
至于白纸就更不用说了,只要形成工业化生产,这玩意成本刨除人工成本,其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为什么没有生产肥皂?那不扯淡吗,生产肥皂得用油,不管什么油,杨平这里都缺。)
至于虫粉和杨平自己给开出的太平汤剂,主要还是想让这个时代的人们多活下来一点,别我平推了三国,整个中原大地就剩下那么阿猫阿狗几只,那还怎么开疆扩土?!
同时,杨平用两倍、甚至三倍的价格购买食盐、粮食,以逐利为主的商人,可不管这些东西是谁买的,只要有利可图,300%的利润,就让他们冒着被斩首的风险把粮食、布匹、盐巴,这些战略物资源源不断的送到汝南郡来。
张福汇报完毕,堂中也是满堂彩。
这些赶鸭子上架的高级官吏,虽然不懂得其中的操作,但是听到不再缺盐、缺粮,是个人都能明白这其中蕴含的意义。
随后就是礼部司正曹昂,这位世家子,以极好的仪态向杨平行礼后,朗声说道:\"禀报都督,太平民团治下18县362乡,目前已经按照都督要求共设置乡小学292座,其余70座,将会在月底内筹备完毕。
18座县城中已有14座建立了县中学,剩余4座十日之内筹备完毕。
按照都督要求,每个乡小学,最起码要配上一名教谕。只是都督也不愿意用那些世家子,昂,很头疼,只能从都督安排的基层保长、甲长中,选出学习能力尚可的,安排其兼职教谕任务。
好在的是,都督给每座小学配了两套教学书籍,给每个县中学配了十套教学书籍,再以奖励一顿午餐的方式,勉强让十岁左右的孩童无分男女,都能在上午到学堂听上一个时辰的课。\"
说到这里,即便是身为敌对双方,曹昂也不得不佩服杨平——竟然舍得拿出如此大的人力物力,来教治下百姓读书识字。
即便是堂中的军官们、官吏们,仍然是不解杨平为什么非要强制的、甚至要倒贴拿出粮食,也要让治下的孩童们上学。
为什么?还不是为了把世家统治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虽然杨平手下,已经有了超过3000名读书识字的地主豪强子弟,为其效力,但杨平死活就不让这些人,接触到他部署的教育大业,防的就是:这些家伙们对年轻幼小的学童们进行洗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