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蒸汽先机:码头轰鸣中的动力革命(2 / 2)

在接口处理上,工匠们设计出榫卯结构,并缠绕浸油麻绳,再涂抹特制的耐火泥——这种泥浆由糯米汁、桐油与陶土混合而成,干燥后坚硬且密封性强。但测试过程并不顺利。当蒸汽通入管道时,多处接口出现渗漏,甚至有管道因承受不住压力而爆裂。工匠们没有气馁,他们将接口改为法兰盘结构,用青铜螺栓固定,并在中间加装浸泡过松脂的皮革垫片。经过十几次改良,终于制造出能够承受高温高压的铸铁管。

解决了管道问题,蒸汽机的研发也在同步推进。老铜匠借鉴古代炼丹鼎的双层结构,打造出夹套式蒸汽釜;算术师用算筹反复测算压力与体积的关系,在釜壁刻上安全刻度;而曾修造过自鸣钟的工匠,则尝试用发条装置控制蒸汽阀门。林远亲自守在试验台旁,看着第一台蒸汽机模型运转——铁制飞轮刚转动三圈,连接管道就因承受不住压力轰然炸裂,滚烫的蒸汽在墙面留下焦黑痕迹。

失败并未浇灭众人的热情。他们不断优化铸铁管的性能,同时改进蒸汽机的设计。将竹制管道全部换成铸铁管后,又在接口处采用了更精密的研磨工艺,确保严丝合缝。为防止蒸汽釜过热,他们仿照水车原理,设计出循环水冷系统:用竹筒连接蓄水池,通过人力驱动的齿轮泵将水输送至蒸汽釜的夹套层,带走多余热量。经过十七次爆炸与改良,当新制的蒸汽机发出稳定的轰鸣声时,整个工坊陷入沸腾。但林远清醒地意识到,这台仅能驱动小型磨盘的机器,距离实用化还差得太远。

此时,葡萄牙人仿制的地牛已在东南亚港口投入使用,尽管效率不及原版,却以低价抢占市场。更糟的是,他们散布谣言称大明的液压技术\"受妖术操控,终将反噬使用者\"。林远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命人在泉州港搭建蒸汽试验场,将改良后的蒸汽机与起重机相连——当巨大的货箱仅凭蒸汽动力缓缓升起时,围观的商人和水手目瞪口呆。

然而,真正的挑战来自内部。工部官员听闻后,连夜发来文书斥责\"私造奇巧淫技,扰乱百工秩序\"。林远带着蒸汽机模型、改良后的铸铁管样品与详细测算数据赶赴京城,在文华殿外等候时,手中的图纸已被汗水浸透。当万历皇帝饶有兴致地看着模型运转时,他抓住机会进言:\"陛下,此乃破番邦技术封锁的关键。蒸汽之力若能用于战船,必能令我大明水师如虎添翼。铸铁管的成功研发,更是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到泉州的林远立即启动蒸汽机的实用化改造。物流学堂的工匠们将设备体积缩小三分之二,研发出可移动的车载蒸汽机;算术师则根据海运需求,计算出不同载重所需的蒸汽压力参数。当第一台蒸汽驱动的起重机车驶入码头时,地牛操作员们既兴奋又忐忑——新技术的出现,究竟是助力还是威胁?

与此同时,暗影小组传来紧急情报:葡萄牙人从欧洲运来新式蒸汽装置,正在马六甲秘密组装。林远抚摸着蒸汽机车滚烫的外壳,望着夜幕下依旧忙碌的港口。海风裹挟着海腥味掠过他耳畔,远处传来老式地牛液压泵的沉闷声响。他知道,这场关乎海运霸权的技术竞赛,已进入蒸汽机轰鸣的全新阶段,而大明,绝不能再失去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