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虽已成型,推广却面临重重阻碍。工部官员以\"耗费钱粮\"为由抵制:\"打造千辆新式战车,需白银万两,国库正值用兵之际......\"林远据理力争,呈上详细的成本分析:\"普通木车单次运输损耗率达25%,新式车辆因减少损坏可将损耗降至8%。更重要的是,其折叠功能可使运输效率提升三倍,相当于节省七成人力。\"
张居正再次成为关键助力。他在御前会议上展示边关战报:\"王崇古将军奏称,若能及时补充粮草,可反守为攻。林远所献之车,正是解燃眉之急的良方。\"万历皇帝权衡再三,朱批:\"着令物流监查司与工部协同,三十日内向大同运送五百辆新式运输车,所需费用从内库调拨。\"
制造过程中,林远引入在漕运改革时推行的\"标准化生产法\"。每根车轴、每个齿轮都刻有专属编号,由物流学堂弟子组成质检队,确保零件可互换通用。为加快进度,他在京城、太原、西安设立三大临时工坊,通过驿站传递图纸与标准,实现多地同步生产。同时,他启用刚刚成熟的驿站联网系统,确保各工坊间的技术问题能在24小时内得到解决,物资调配通过漕运与陆运结合的方式,比常规运输快了三成。
三十日转瞬即逝,五百辆战车整齐排列在通州城外。林远亲自带队押运,临行前再次检查每辆车的折叠装置。车队行至居庸关时,遭遇鞑靼小股骑兵骚扰。只见士兵们迅速将车辆折叠成掩体,弩机齐发击退敌军。更令人称奇的是,受损车辆的零件可快速替换,原本需要三日修复的故障,如今半日便可重新上路。
抵达大同后,王崇古抚摸着战车的齿轮,赞叹道:\"此车不仅是运输利器,更是移动堡垒。\"他立即下令组建\"飞骑辎重营\",选拔精壮士兵专门研习车辆操作。在随后的战役中,新式战车发挥奇效:明军佯装败退,诱敌深入后,折叠战车组成环形防线,配合火器部队重创鞑靼骑兵,成功收复三座烽火台。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暗影小组传来密报:胡文远残部已将可折叠车架的情报卖给鞑靼,敌方正在仿制改良。更严重的是,东南沿海的倭寇也蠢蠢欲动,意图趁西北战事吃紧时再次进犯。林远站在大同城头,望着绵延的车队在暮色中蜿蜒如长龙,手中紧握着尚未完成的改良图纸——他知道,这场关于技术与国运的较量,才刚刚进入白热化阶段。而每一次创新,都将成为守护大明的坚实壁垒,也会招来更凶狠的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