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基地建设(1 / 2)

第二天一大早,李若链便在大槐树下摆开摊子,进行人口登记,以便为接下来的大基建的人员分配做准备!

根据朱启明"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的指导思想,李若链把所有人的年龄,职业特点,特长一一做了分门类别。

他身后跟着几个识字的锦衣卫,一人负责询问,一人负责记录,井井有条。

村民们倒还好,问什么答什么。

黑风寨的山匪们,虽然粗犷,但也还算配合。

队伍中,除了原村民、黑风寨兄弟、锦衣卫弟兄,还有一些零散投奔而来的流民,以及此次俘获的铁刀会匪徒。

在登记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口时,一个名叫刘三的瘦高个流民,引起了李若链的注意。

此人约莫三十来岁,眼神有些飘忽,自称是附近村子逃难来的,已经在陈家村待了大半个月了。

当被问及是否识字时,他连连摇头:“军爷,俺……俺大字不识一个,就是个粗人,跟着混口饭吃。”

负责记录的锦衣卫是个老油条,随手从旁边捡起一张写着几个字的废纸片,递给他:“拿倒了。”

那刘三下意识地就把纸片调转了过来,随即脸色一变,讪笑道:“嘿嘿,俺……俺就是瞎蒙的。”

李若链在一旁,锐利的目光微微一闪,没有作声,只是在心中给这个刘三打上了一个小小的问号——这是朱启明指示控制使用的专用符号。

他当了多年锦衣卫,察言观色,辨识奸细的本事,早已炉火纯青。

这刘三,有点不对劲。

当最后一支蘸满墨汁的毛笔搁上砚台时,村口老槐树的影子才堪堪偏过井沿。

李若链刚收好登记簿,远处已传来夯土号子声——朱启明带着第一批青壮,正将夯土桩重重砸向新划的宅基地。

夯土声惊飞了檐下麻雀。

朱启明踩着满地碎瓦走来,平板电脑的荧光在他沾着泥点的衣襟前明明灭灭——这是他带过来的几部平板之一,里面存满了各种建筑资料和图片。

“国柱,看到没?这个叫地基。”朱启明指着平板屏幕上的一个剖面图,“

我们要先挖沟,然后用石头和这个……水泥,对,水泥,把它混合起来,浇筑进去,这样盖出来的房子才牢固!”

他虽然脑子里有朱由校关于榫卯结构、梁柱体系的精深记忆,但对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纯粹是纸上谈兵。

幸好,平板里的资料足够详细。

“水泥?”

陈国柱看着那灰扑扑的粉末,又看看平板电脑上那坚固的“地基”,似懂非懂。

“对,水泥!这玩意儿加水和沙石和匀了,干了之后比石头还硬!”

朱启明解释道,“我再教你怎么用钢筋,把它们扎成骨架,埋在水泥里,那房子,炮都轰不塌!”

村民们和一些被派来干活的流民及俘虏,围在一旁,听着朱启明讲解这些闻所未闻的“仙法”,一个个目瞪口呆。

很快,在朱启明的亲自指挥和示范下,第一批“水泥砂浆”被搅拌出来。

他先让人挖好房屋的地基沟槽,然后按照手机上的示意图,指导几个手脚麻利的乡勇和俘虏,将那些从现代带来的钢筋弯折、捆扎,形成一个简易的钢筋笼,放入沟槽。

“来,把这水泥砂浆倒进去!捣实了!” 灰色的水泥浆被小心翼翼地灌入,村民们看着这些新奇的操作,既好奇又敬畏。

朱启明虽然不懂现代建筑的复杂计算,但他有朱由校灵魂中对结构力学的直觉性理解。

他能敏锐地感觉到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哪些结构可以优化。

他时而参照手机上的现代图纸,时而又会根据脑海中浮现的古代宫殿营造法式,对细节进行调整。

比如,在砌墙时,他坚持使用从现代带来的红砖,因为红砖规整,强度高。

但在墙体连接和承重梁柱的布置上,他又巧妙地融入了古代大木作的一些理念,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固,也更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习惯。

陈国柱带着几个信得过的村民,成了朱启明的“材料官”,专门负责看管和分发那些宝贵的水泥、钢筋、红砖。

每一袋水泥的去向,每一根钢筋的用途,他都亲自过问,生怕浪费了一点一滴“仙界”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