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新式钱庄(1 / 2)

水煮大明 嗒嗒猪 1126 字 13小时前

九月初一那天,汤克严引领了一位尊贵的访客——浙商沈学海,三江钱庄的掌柜。当李勇目睹沈学海步入会客厅,他注意到沈学海腰间那串鎏金西洋念珠随着步伐撞击玉牌发出清脆的响声。尽管沈学海身材中等,但脖颈挺拔,透露出一种不屈的傲气,仿佛是一位有着坚定信念的学者。他的面容略带女性的柔和,但那双眼睛却异常迷人,眼角微微上扬的桃花眼,在微笑时眯成两道弯弯的月牙。高挺的鼻梁下,又似乎展现出一种能够仗剑天涯的儒商风范。初次见面,李勇便对沈学海产生了良好的印象。双方简单寒暄后,约定次日详谈,因为当天实在是事务繁忙,众多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于此,使得李宒的会客厅宛如后世楼盘的盛大开盘现场。确实并非汤青雨存在问题,问题完全出在这个男子身上,他似乎只看重金钱,难道真的如此拮据吗?实际上,这已经与贫穷无关,而是一种在后世改革开放后普遍形成的观念。这种不良风气不幸地被这个男子带到了大明时代。

在明代,浙江商人(浙商)开始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当时中国商界的一股重要力量。浙江地区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强调仁、义、理、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对浙商的商业道德和经营理念产生了深远的正面影响。浙商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茶叶、盐业、典当、布匹、丝绸、粮油、陶瓷、药材等多个行业。沈学海,宁波的一位商人,从大明正德年间开始,经过五代人的持续经营,业务从茶叶、盐业扩展到典当,再到钱庄,尤其是秘密为海商提供借贷服务。实际上,在江南地区,山西的钱庄势力最为强大,但他们与蒙古和建奴的卖国走私活动,使得李勇选择保持距离。在汤克严的介绍和推荐下,李勇这位精明的商人认为与浙商合作是最佳选择。

九月初二,辰时三刻,在李勇宽敞明亮的超大书房中,李勇、沈学海、汤克严、汤青雨、莫学贵和吴承志六人分宾主落座。

李勇带着一丝上位者的气势,爽朗地笑着说:“沈掌柜百忙之中能来寒舍,真是蓬荜生辉!来人,给我上最好的碧螺春。”

沈学海不卑不亢地笑着拱手回礼:“将军,年少有为,不必如此客气!”

李勇客气地说道:“我金山目前有些产业,也有些余钱,想在上海开设一家钱庄,暂定名为金山钱庄,不知沈老板有何高见?”

沈学海略一沉吟,抿了一口茶,“有将军的武力作为保障,又有松江知府的大力支持,上海未来定能汇聚四海之财,钱庄必将兴旺发达。”来之前,汤克严已经向他详细介绍了情况,沈学海在商海中沉浮多年,对上海的发展趋势了如指掌,实际上,他已经在上海规划的金融街上购置了一处旺铺。

钱庄,作为中国古代金融业的雏形,规模相对较小。明代的钱庄主要提供本地的存款和放款服务,且两者均需收取费用,其问题在双赢,存款和放款,它要赢客户两次。钱庄的票号业务相对单一,其最主要的盈利模式还是利用客户存款进行投资或贷款,从而赚取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