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大唐余晖下的挣扎与落幕(1 / 2)

短故事志 傲雷 1197 字 12小时前

上回书说到,安史之乱历经八年终被平定,可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却元气大伤,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藩镇割据的局面愈发严重,中央集权被极大削弱,曾经繁华昌盛的长安,也不复往昔的荣光,大唐盛世的余晖在风雨飘摇中愈发黯淡。

唐代宗李豫即位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藩镇拥兵自重,表面上尊奉朝廷,实则各怀鬼胎,自行其是。其中,河北三镇,即卢龙、成德、魏博,更是不服管束,赋税不上缴,官员自行任免,宛如国中之国。代宗有心削藩,可刚经历安史之乱,国力衰微,军队疲惫,实在是有心无力,只能暂且安抚,给予各藩镇节度使优厚待遇,以维持表面的和平。

朝堂之上,也是乱象丛生。宦官势力在安史之乱期间迅速崛起,他们掌控禁军,干预朝政,权势滔天。其中,鱼朝恩便是个中代表。这鱼朝恩深得代宗宠信,担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负责监军。他不懂军事,却喜欢对将领们指手画脚,导致军队内部矛盾重重。有一次,郭子仪奉命出征,鱼朝恩为监军,在战场上,他多次干扰郭子仪的指挥,致使战事不利。但郭子仪顾全大局,并未与他计较。然而,鱼朝恩却变本加厉,甚至派人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郭子仪得知后,痛心疾首,却只能咽下这口气,他深知此时若与鱼朝恩冲突,只会让局势更加混乱。

代宗并非昏庸之主,他也察觉到了宦官势力的威胁。终于,在大臣们的支持下,代宗设计诛杀了鱼朝恩,暂时遏制了宦官的嚣张气焰。但宦官专权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其隐患依然深深埋藏在大唐的朝堂之中。

在对外方面,吐蕃趁唐朝内乱之际,不断侵扰边境。广德元年,吐蕃大军长驱直入,兵临长安城下。代宗惊慌失措,匆忙出逃陕州。吐蕃军队占领长安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城中百姓惨遭屠戮,昔日繁华的都城一片狼藉。后来,郭子仪临危受命,他巧用疑兵之计,虚张声势,让吐蕃误以为唐朝大军将至。吐蕃军队人心惶惶,不敢久留,最终撤出长安。经此一役,唐朝的威望一落千丈,边疆局势也愈发紧张。

代宗在位十七年,虽努力想要重振大唐雄风,却始终未能彻底解决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这两大难题。大历十四年,代宗驾崩,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

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勃勃,立志要削平藩镇,重振中央权威。他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削减藩镇的权力,收回部分财权和军权。这一举措引起了藩镇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起兵反抗。其中,以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的叛乱最为严重。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联合其他藩镇,共同对抗朝廷。

德宗任命颜真卿前往劝降,颜真卿乃一代忠臣,刚正不阿。他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为了国家社稷,毅然前往。李希烈威逼利诱,妄图让颜真卿投降,颜真卿宁死不屈,最终被李希烈缢杀。颜真卿的死讯传来,天下震动,德宗悲痛万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削藩的决心。

然而,战争的局势却对朝廷极为不利。藩镇联军势力强大,唐军屡战屡败。德宗无奈之下,只好征调泾原等地的军队前来平叛。泾原兵在路过长安时,因未得到朝廷的优厚赏赐,心生不满,发动哗变,攻入长安。德宗仓皇出逃奉天,史称“泾原兵变”。

叛军拥立朱泚为帝,朱泚在长安称帝后,派兵攻打奉天。德宗被困奉天,形势岌岌可危。关键时刻,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军前来救援,击退了叛军,德宗才得以脱险。但李怀光因不满朝廷对他的赏赐和任用,再加上被小人挑拨,竟与朱泚勾结,背叛朝廷。德宗无奈之下,再次出逃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