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义盗陈大鸟》(1 / 2)

短故事志 傲雷 1247 字 15小时前

义盗陈大鸟

在清朝末年,中原大地有个清平镇,镇不大,却热闹非凡。镇上来来往往的商贾旅人,街边林立的茶馆酒肆,还有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声,构成了一幅鲜活的市井画卷。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小镇,却流传着一个神秘人物的传奇故事,此人便是被称作“义盗陈大鸟”的陈大。

陈大身形高瘦,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因走路时双臂摆动幅度大,似大鸟展翅,得了“陈大鸟”这个绰号。他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靠着镇上好心人的救济勉强长大。年少时,陈大曾在一家米铺做学徒,虽勤劳肯干,却时常遭米铺老板克扣工钱、打骂虐待。有一次,陈大不小心打翻了一小袋米,老板竟罚他三天不许吃饭,还将他赶出了米铺。从此,陈大对这世间的不公有了深刻体会,也为他日后走上“盗”路埋下了种子。

一天夜里,陈大路过镇上的富户刘员外家。刘员外为人刻薄吝啬,平日里不仅欺压百姓,还勾结官府,偷税漏税。陈大听到刘员外家传来阵阵打骂声和女子的哭声,好奇心驱使他翻墙而入。他悄悄靠近屋子,透过窗户纸的缝隙看到,刘员外正拿着皮鞭抽打一个年轻的丫鬟,只因丫鬟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陈大心中涌起一股怒火,他决定要教训一下这个为富不仁的刘员外。

陈大趁着夜色,摸清了刘员外家的布局。他发现刘员外的书房里有一个暗藏的保险柜,里面存放着不少金银财宝和重要的地契文书。几天后的一个雨夜,陈大再次潜入刘员外家。他凭借着敏捷的身手,避开了家丁的巡逻,顺利进入书房。经过一番摸索,他找到了保险柜的机关,成功打开了保险柜。陈大把里面的金银财宝装了个满满当当,又将那些欺压百姓的地契文书付之一炬。临走前,他在书桌上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不义之财,取之有道。陈大鸟敬上。”

第二天,刘员外发现被盗,气得暴跳如雷,立刻报了官。清平镇的捕头王猛是个正直之人,但破案手段有限。他面对现场留下的“陈大鸟”三个字,毫无头绪。刘员外却一口咬定,这定是哪个穷鬼干的,要求王猛立刻抓人。王猛无奈,只好在镇上四处张贴告示,悬赏捉拿陈大鸟。

陈大拿到从刘员外家盗来的钱财后,并没有据为己有。他买了许多粮食和衣物,趁着夜色,悄悄送到镇上那些贫困人家的门口。第二天清晨,百姓们发现门口的钱粮,又惊又喜。当得知是义盗陈大鸟所为时,大家对他充满了感激和敬佩。陈大的名声在清平镇越传越远,百姓们遇到不公之事,都会暗自期待陈大鸟能出面解决。

不久后,清平镇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田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陷入了绝境。而此时,朝廷发放的赈灾粮却迟迟未到。陈大得知,原来是负责押送赈灾粮的官员与当地的一些贪官勾结,将赈灾粮私吞了大半,只留下少量的粮食敷衍百姓。陈大决定再次出手,惩治这些贪官污吏。

他一路跟踪押送赈灾粮的队伍,来到了一处偏僻的驿站。夜里,陈大换上一身夜行衣,潜入驿站。驿站里,贪官们正在饮酒作乐,丝毫没有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陈大悄悄将他们灌醉,然后打开粮库,把粮食装上早已准备好的马车。临走时,他同样留下了自己的名号。

当这些贪官发现粮食被盗,吓得魂飞魄散。他们知道陈大鸟不好惹,可又不敢如实上报,只能谎称遭遇了强盗抢劫。朝廷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责令当地官府限期破案。王猛再次陷入了困境,他深知陈大鸟劫富济贫,是个义盗,可又不能违背朝廷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