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宋辽风云与仁宗盛治(1 / 2)

短故事志 傲雷 1290 字 13小时前

上回书说到,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而后宋太宗赵光义灭掉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可北方的辽朝占据燕云十六州,对宋朝虎视眈眈,宋辽之间的火药味愈发浓烈。

宋太宗赵光义一心想收复燕云十六州,洗刷中原王朝多年的耻辱。太平兴国四年,他不顾众臣反对,御驾亲征辽国。宋军起初势如破竹,一路北上,接连攻克数城,直逼幽州城下。辽军被打得措手不及,赶忙调集重兵救援。宋军与辽军在高梁河展开一场大战,这一战打得是昏天黑地,双方死伤无数。辽军名将耶律休哥率领精锐骑兵,从宋军背后突袭,宋军顿时大乱。宋太宗赵光义在乱军中身中数箭,狼狈逃窜,坐着驴车才得以逃脱。高梁河之战的惨败,让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暂时搁浅。

可宋太宗并不甘心,雍熙三年,他再次兵分三路北伐辽国,史称“雍熙北伐”。东路军由曹彬率领,作为主力,向幽州进发;中路军由田重进率领,出飞狐口;西路军由潘美、杨业率领,出雁门关。起初,三路大军进展顺利,连连取胜。但曹彬率领的东路军求胜心切,孤军深入,被辽军截断粮道。辽军集中兵力,猛攻东路军,曹彬大败而回。东路军一败,中、西两路军也被迫撤退。

西路军撤退途中,负责掩护百姓南迁的杨业,在陈家谷口陷入辽军重围。杨业骁勇善战,人称“杨无敌”,他本与潘美约定在陈家谷口接应,可潘美却听信监军王侁的谗言,擅自撤离。杨业孤立无援,虽奋力拼杀,斩杀辽军无数,但最终寡不敌众,身负重伤,被辽军俘虏。杨业宁死不屈,绝食三日而亡。杨业之死,举国悲痛,也让宋朝的北伐蒙上了一层阴影。

两次北伐失败后,宋朝元气大伤,从此对辽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辽国却趁机南下,不断侵扰宋朝边境。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和萧太后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直逼澶州,威胁开封。宋真宗赵恒惊慌失措,朝中大臣有的主张迁都金陵,有的建议逃往成都。关键时刻,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抵抗,并恳请宋真宗御驾亲征。

在寇准的再三劝说下,宋真宗勉强同意前往澶州督战。宋军将士得知皇帝亲临前线,士气大振。辽军主将萧挞凛在澶州城下巡视时,被宋军的床子弩射中,当场毙命。辽军士气受挫,又担心腹背受敌,于是提出议和。宋真宗本就无心再战,便欣然同意。双方经过谈判,签订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以白沟河为边界。这一盟约虽然让宋朝每年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但换来了宋辽之间长达百余年的和平,为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此后,宋朝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休养生息,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兴起。开封城更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城中店铺林立,酒楼茶肆遍布大街小巷,“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热闹非凡,各种杂耍、说唱、戏剧表演精彩纷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开封城的繁华景象。

宋真宗赵恒驾崩后,其子宋仁宗赵祯即位。宋仁宗性情宽厚,知人善任,在位期间,重用范仲淹、包拯、欧阳修、富弼等一大批贤臣能吏,朝政清明,社会稳定。

范仲淹主持了“庆历新政”,他针对当时的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军事制度等方面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虽然“庆历新政”由于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仅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宣告失败,但它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