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新政燎原与皇家谋局(1 / 1)

自春至秋,汴梁皇宫的铜壶滴漏声里,始终交织着激烈的争论。礼部的谏官们捧着《礼记》旧章,在早朝时痛心疾首:“陛下!教材改制动摇千年文脉,若以阿拉伯数字取代篆文,岂不是让学子数典忘祖?”而工部官员则将各地送来的新式课本重重拍在龙案上:“兰陵、丰泽两城科举登第人数翻倍,事实胜于雄辩!”争论声中,窗外的梧桐叶由绿转黄,不知不觉间,新教材已如星火燎原,在各州府私塾悄然铺开。学堂里,先生们看着墙上新挂的机械钟,将原本冗长的课业拆成四十五分钟一节,课间孩童们嬉笑奔闹的身影,竟比往日更加鲜活。“这课间休息,当真能让孩子们眼睛清亮些。”白鹿洞书院的山长轻抚胡须,望着在庭院里追逐的学子,暗自点头。

度量衡的改制同样伴随着硝烟。户部尚书举着新铸的标准铜权,声音洪亮:“统一度量后,商税核算误差从三成降至半成,国库增收百万贯!”老臣们却拄着拐杖颤声反驳:“改度量衡如改天道,民间积怨恐生祸端!”然而,汴河码头的漕船早已改用新制量器交接货物,官道上的车辙也在悄然拓宽——工匠们相视一笑,将“车同轨”的诏令化作手中的墨线,丈量着每一寸即将翻新的驿道。

最具颠覆性的时间改革,反而以最戏剧性的方式落地。当鸿胪寺卿还在朝堂上争论“各地时辰岂能一概而论”时,临安城的钟鼓楼已率先敲响新制晨钟。各州府衙门、书院甚至富商宅邸,都在偷偷定制柳致明工坊的机械钟——民间的自发推行,比任何诏令都更有力量。

此时的兰陵、丰泽、永安三地,正上演着科举变革的崭新图景。在兰陵,这座传承千年文化底蕴的古城,书院中不再局限于经史子集的诵读,算学、格物等新学科的引入,让年轻学子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明清时期便以“多善为学”闻名的兰陵萧氏家族,不惜重金聘请精通新学的先生,用地球仪为子弟们打开认知世界的窗口。丰泽的书院临近港口,学子们在钻研儒家经典的同时,对西方商业、航海知识也信手拈来。书院中,一场场关于海外贸易与国家发展的辩论激烈展开,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地处山区的永安,虽偏居一隅,却有着浓厚的崇文重教之风。永安县学里,按照现代标准改造的教室中,先生们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引领着学子们适应科举改革的新要求。

科举改革试行的消息一经传出,三地学子踊跃报名。考场上,只听得见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他们用笔墨书写着自己的未来。放榜之日,高中者欢呼雀跃,落榜者也不气馁,默默积蓄力量。这场变革不仅为国家选拔出优秀人才,更为全国教育改革提供了范本。

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奏章如雪片般飞来,心中却翻涌着另一种算计。他摩挲着密报中长孙牙牙学语的描述,忽然想起方道长那句“金凤凰过处,万物焕新”的预言。程小雨推行的种种新政,看似动摇朝纲,实则让国库充盈、民心归附;而自己苦心压制多年的大王子,竟在兰陵乐享天伦,全无争储之意。

“陛下,兰陵送来世子周岁礼单。”太监的通报打断了思绪。皇帝展开锦缎,目光落在“新式算术启蒙册”“便携寒暑表”等物上,突然冷笑出声。“拟旨。”皇帝突然开口,惊得殿内群臣屏息,“程长公主所奏改革之策,着即颁行天下。凡度量衡、时制、教材等新规,限三月内推行完毕。”左相踉跄上前:“陛下!如此仓促……”“够了!”皇帝猛地起身,冕旒剧烈晃动,“朕意已决!”

当夜,皇帝对着太庙里列祖列宗的牌位,喃喃自语:“洪家江山,未必非要传于儿子。”烛火摇曳中,他仿佛看见襁褓中的皇孙,戴着程小雨送来的银质长命锁,在兰陵的暖阳下展露笑颜。那些曾被视作威胁的新政,此刻竟成了为皇孙铺就的康庄大道——只要将权力牢牢握在皇室血脉手中,何必执着于传位的顺序?

消息传开,朝堂哗然。有人以为是民心所向倒逼圣裁,却不知这背后藏着帝王更深的盘算。当程小雨的改革终于名正言顺,汴梁城的百姓敲锣打鼓庆祝新历推行时,没人注意到皇帝嘴角那抹意味深长的笑意——他不仅接纳了新政,更谋划着将这股变革的浪潮,化作掌控朝堂、延续皇权的利刃。而那个在兰陵茁壮成长的皇孙,或许正是这场棋局中,最关键的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