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接过那一叠厚厚的纸张,走到方孝孺近前,温声唤道:
“方孝孺。”
“啊?”
方孝孺迅速抬头,这才看见这位气质如玉的明朝太子。
\"草民方孝孺拜见太子。”
急忙准备行礼。
\"不必多礼了,赶紧先看这些吧,父皇正等着你的见解呢。”
朱标阻止他说道。
\"这……草民遵命。”
恭敬地从朱标手中接过资料后,方孝孺细看之下顿时双目微缩。
第一眼,便见一张黄色纸上写着显眼的黑字:
“大明税法改革,推行摊丁入亩及商税征收。”
税制改革!
仅仅四个字就使方孝孺震撼不已。
他也无暇顾及其他,继续专注地看着剩下的内容。
将粮税改为货币税。
将人头税转为土地税。
征缴商税,按照十分之一收取。
方孝孺感觉自己原本稳定的认知体系受到了强烈冲击。
凭借自身聪慧才智,他当然知道这几项税制改革对于大明王朝及其人民来说意义非凡、利在长远。
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士大夫、地方豪强以及富商巨贾等既得利益群体必然因此而遭受重大损失并发起猛烈抵制。
毕竟有收获就有损失。
亘古以来,天下众生无不围绕着利益运转。
秦始皇凭借秦国六世基业之力纵横捭阖,一举平定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大业,
废除分封制度设立郡县,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书写规范,打击匈奴,南伐百越。
这一切奠定了中华数千年来的大一统格局,树立后辈效仿的典范。
然而正是这位灭绝六国尊号却致使无数贵族利益受损。
在其驾崩之后立刻陷入群雄争逐、反叛四起的局面,最终秦朝二世而亡,再次步入战国局面直至被汉高祖再度统一。
巨大的利益获取的同时往往伴随原有势力的反感与报复。
秦吞并六国,成就空前未有的大帝国却又因复辟武装灭亡。
此类例子不止这一桩。
隋代终结了几百年魏晋南北朝混乱纷扰的时代。
试图摆脱世家大族的控制力,通过创立科举制度让寒门子弟得到晋升机会以取代世袭官职。
结果遭到所有世家大族的激烈抗议。
如同秦一样,短短两代隋朝也随之覆灭。
皆由旧有世家势力挑起战争建立唐朝李氏继承其遗留基础历经唐太宗、高宗等人统治终于彻底摧毁了门阀制度。
秦、隋都是破坏既有利益架构得以建立伟大的统一国家却也因此而亡。
因着这个缘故,大秦与大隋都只传了两代便告终结。
然而大汉、大唐相继而起,终究达成了前辈们的宏愿。
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兴衰更迭的道理。
通晓历史的方孝孺不由得联想到眼下大明正在推行税法改革,此举必将触动全国士人官僚、地主富豪以及商贾巨贾的利益。
他们难道会乖乖坐视自身利益受到巨大侵蚀吗?这断然是不可能的。
没人愿意看着自己的权益付诸东流。
所以他们必定联合起来,抵制这项税制改革的施行。
那么,大明会不会像大秦、大隋那样步其后尘呢?方孝孺停在原地沉思,心情复杂交织着激动与惶恐。
让他激动的是,倘若税法改革得以推行,天下的黎民百姓都将从中受惠。
在时代趋势的推动下,就算旧有的既得利益群体如何挣扎反抗,即便可能导致大明国运不永,二代而终。
但未来的继承者一定会像大汉、大唐一样,继承并实现先辈们的未竟之志,达成改革的目的。
可若是如此,那个驱逐胡虏、重振华夏的大明,也可能因此走向衰亡,这让方孝孺深感忧惧。
抬头望去,见方孝孺虽已看完税法改革草案,却久久伫立未语。
朱元璋皱起了眉头,心下猜测这个方孝孺许是怕了自己的利益受损而不敢言语。
心中隐隐滋生出一丝反感,语气也冷了下来:“方孝孺,为何一直不开口陈述意见?”
随着皇帝话语入耳,方孝孺如梦初醒。
抬头看到上方那位站在鎏金龙椅旁,背负双手微微蹙眉的老者。
再看看身旁温文尔雅始终带着友善微笑的中年男子,方孝孺开始犹豫:是否应该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
朱标察觉了他的迟疑,笑着轻言宽慰道:“但说无妨,吾与父皇均非不纳谏之人。”
被他的气场感染到,感受到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气息,方孝孺当下做出决断,朝朱标点头示意后,转向朱元璋躬身拱手大声说道:
“小民以为,这次税改甚好。
这样的举措一定能够让天下的千万百姓大大获利,于国有利、于民有益。”
不过紧接着又话锋一转:“但是,小民也有异议。”
此言一出,朱元璋的目光紧紧锁定在方孝孺身上:“何处不好?”
洪武帝心中已有准备,要是这个方孝孺胆敢说什么以士大夫为重,不可牺牲士大夫而普惠百姓之类的鬼话,立刻命人将他推出午门斩首!
“启禀陛下,小民认为不好,是因为此举会让那些原本既得利益的人群仇视朝廷,乃至陛下。”
方孝孺坦诚直言。
哦?还不错,倒没有说出那种糊涂话来。
仇视朝廷?仇视咱老朱?倒是有趣,竟能这般直接点破,有趣。
这个方孝孺还真是有意思。
\"怎么,你是不是觉得咱会怕他们?”
朱元璋气势非凡,傲视众人。
\"陛下乃驱逐胡虏,再造华夏伟业,收复燕云十六州,平定云南,承天命民意一统天下之主,自然不会畏惧这些人的不满。”
方孝孺由衷感叹。
这话听进耳朵里,连旁边的朱标都不禁面露惊色看着方孝孺。
好家伙,这方孝孺真的是那些迂腐只知道读死书的读书人吗?竟然会如此夸赞自己的父亲,真是少见难得啊。
就连上方的朱元璋此刻也感到些许诧异。
不过父子俩都听出来,方孝孺的话绝非奉承,而是真心实意。
接着方孝孺继续说道:“只是陛下虽无所畏惧,并且在陛下尚健在时,他们难以掀起任何风浪。”
然而说到这里,他神色略显凝重:“但小民心怀隐忧,忧虑我大明得罪了这些权贵阶层,引来他们的敌意与仇恨。”
倘若陛下不幸离世,再无人可压制众人之时,大明或许便会如同昔日的前秦、前隋一般,难逃二代覆亡之厄运。”
话音刚落,一旁的朱标便惊愕地圆睁双眼,骤然爆喝出声。
\"方孝孺,你好大的胆子!”
“来人啊,将此人拖下去重打二十廷杖!”
“遵命,殿下!”
门外数名羽林军应声而入,意图拉走方孝孺。
\"住手!”
龙座上的朱元璋忽然抬手制止。
羽林军互相瞧了一眼,连忙恭敬退下。
\"父皇,如此目中无人的方孝孺就让孩儿亲自处置吧……”
朱标忙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