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千古一帝的传奇人生与功过评说
一、嬴政的早年经历与崛起之路
1.出生与童年
嬴政出生于战国七雄连年征战的时代,彼时赵国与秦国结盟,他的父亲子楚并非长子,又不受宠爱,无奈作为质子被送往赵国。在赵国,子楚的生活并不如意,质子的身份使他备受冷落与监视。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当时秦赵两国关系微妙,长平之战爆发,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军,赵国上下对秦国恨之入骨。嬴政和母亲赵姬作为秦国人质,生活陷入绝境,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他们在赵国的日子困苦不堪,缺衣少食,还要躲避赵人的迫害。
吕不韦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吕不韦是个精明的商人,他认为子楚“奇货可居”,于是决定在子楚身上进行政治投资。吕不韦不仅给予子楚物质上的支持,还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在秦国的宫廷中崭露头角。嬴政的童年虽困苦,但吕不韦的介入为他日后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2.归国与继承王位
在吕不韦的精心运作下,子楚的地位逐渐提升。吕不韦设法让子楚结识了安国君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并成功让华阳夫人收子楚为养子。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即安国君)去世,子楚顺利继承王位,史称秦庄襄王。随后,嬴政和母亲赵姬也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回到了秦国。
然而,秦庄襄王在位时间不长,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年仅13岁的嬴政登上秦王宝座。由于嬴政年幼,无法亲政,朝政大权便落入了丞相吕不韦手中。吕不韦被尊为“仲父”,权倾朝野。他继续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扩大秦国的势力范围。在这一时期,秦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嬴政却只能在一旁默默观察,等待亲政的时机。
3.铲除权臣亲政
随着嬴政逐渐长大,他对权力的渴望愈发强烈,而嫪毐和吕不韦这两大权臣成为他亲政路上的绊脚石。
嫪毐本是吕不韦的门客,后被吕不韦送到太后赵姬身边。嫪毐凭借太后的宠爱,权势日盛,甚至被封为长信侯,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势力。他嚣张跋扈,结党营私,妄图在嬴政亲政后继续把持朝政。公元前238年,嬴政前往雍城举行冠礼,嫪毐趁机发动叛乱,企图夺取政权。嬴政早有防备,果断下令昌平君、昌文君率军平叛。嫪毐的叛军不堪一击,很快被击败,嫪毐本人也被擒获,最终被车裂而死。
吕不韦与嫪毐关系密切,且在朝中势力庞大。嬴政在铲除嫪毐后,顺势将矛头指向吕不韦。公元前237年,嬴政免去吕不韦的丞相之职,将他逐出咸阳,前往河南封地。吕不韦虽到了封地,但仍与各国诸侯来往密切,嬴政担心他会谋反,于是写信斥责他,并命他全家迁往蜀地。吕不韦自知大势已去,最终饮鸩自尽。
嬴政通过果断的决策和周密的部署,成功铲除了嫪毐和吕不韦两大势力,实现了亲政,将秦国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果敢与谋略。
二、统一六国的征程与战略
1.统一六国的战略规划
嬴政亲政后,将统一六国提上了日程。他采用了“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战略方针,这一策略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
“远交近攻”由范雎提出,嬴政将其灵活运用到统一战争中。该战略旨在先与远方的国家交好,集中力量攻打邻国,避免树敌过多,减少统一过程中的阻力。如此一来,秦国能够逐步蚕食周边国家,扩大自身势力范围,待时机成熟,再对远方国家发起进攻。
在这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李斯、尉缭等谋士发挥了重要作用。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后入秦为嬴政出谋划策。他向嬴政分析了天下大势,指出秦国已具备统一六国的实力,应抓住时机,果断行动。他还建议嬴政采用离间计,破坏六国之间的联盟,为军事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尉缭是战国时期着名的军事家,他来到秦国后,得到嬴政的重用。尉缭为嬴政制定了具体的军事战略,建议嬴政用重金贿赂六国权臣,扰乱其决策,削弱其国力。嬴政采纳了尉缭的建议,在统一战争中取得了显着成效。
在李斯、尉缭等谋士的辅佐下,嬴政的“远交近攻,逐个击破”战略得以顺利实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灭六国的具体过程
嬴政在“远交近攻,逐个击破”战略的指引下,开启了波澜壮阔的统一六国征程。
公元前230年,秦国率先对韩国出手。韩国是六国中实力最弱的国家,且地理位置靠近秦国。秦国派内史腾率军攻韩,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
公元前229年,秦国将目标转向赵国。赵国曾是军事强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秦国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的时机,派王翦率领大军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李牧是赵国名将,多次击败秦军。秦国使用反间计,使赵王迁杀死李牧。失去李牧的赵国军队战斗力大减,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不过,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地,自立为代王,继续抗秦。
公元前225年,秦国攻打魏国。秦军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城墙崩塌,魏王假出降,魏国灭亡。
公元前224年,秦国进攻楚国。起初,嬴政派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楚,结果被楚军击败。嬴政随后启用老将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出征。他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消耗楚军的锐气。待楚军疲惫后,秦军发起进攻,大败楚军,杀死楚将项燕。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燕国为了挽救危局,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荆轲刺秦”。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携带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前往秦国刺杀嬴政。荆轲在咸阳宫向嬴政献上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嬴政大怒,立即派王翦、辛胜率军进攻燕国。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都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军在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后一个目标指向齐国。齐国长期奉行“事秦谨”的政策,不修战备。秦国在灭五国后,派王贲率军从燕国南部进攻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至此,嬴政历经十年,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3.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嬴政统一六国,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政治上,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统一。此前,各国纷争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统一后,嬴政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设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后世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本格局,使中国进入了大一统时代。
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消除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统一的货币方便了商品交换,统一的度量衡保证了交易的公平公正,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交通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文化上,统一文字,推广小篆,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民族融合。文字的统一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各种思想和学术流派在统一的环境中相互碰撞、融合,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军事上,统一六国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安全。嬴政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南征百越,开发南疆,扩大了中国的版图。
总之,嬴政统一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建立帝制与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的创立
嬴政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后,认为过去“皇”“帝”“王”等称号都不足以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地位,于是决定创立全新的称号。
公元前221年,嬴政召集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大臣商议帝号。大臣们认为嬴政“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建议采用“泰皇”作为尊号,嬴政却觉得“泰皇”不够独特,他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创造出“皇帝”这一崭新的头衔,并自称“始皇帝”,希望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嬴政至高无上地位的形成。从此,皇帝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集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于一身,成为封建国家的核心和主宰。这一制度的创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公九卿制的设立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嬴政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但秦朝太尉一职常虚设,军权实际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同时掌管图籍章奏,相当于副丞相。
九卿则是具体掌管各方面事务的官员,如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宫廷警卫,卫尉掌管宫门屯卫,太仆管理宫廷车马,廷尉负责司法审判,典客掌管民族事务和外交,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三公九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制度既保证了皇帝对国家事务的绝对控制权,加强了皇权,又通过明确的职责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得国家各项事务能够有序开展,为秦朝的稳定统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3.郡县制的推行
嬴政统一六国后,面临着如何有效治理广袤疆土的难题,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成为必然选择。
在分封制下,诸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导致国家分裂。周朝的分封制使得诸侯林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便是分封制弊端的体现。嬴政深知分封制的危害,为避免重蹈覆辙,决定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公元前221年,嬴政在朝廷上与大臣们就是否实行分封制展开激烈讨论。丞相王绾等认为,六国刚灭,燕、齐、楚等地距离咸阳遥远,不实行分封难以有效统治,建议封皇子们到各地为王。廷尉李斯则坚决反对,他指出周朝分封诸侯后,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周天子无法制止。如今天下统一,应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下,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官职,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郡下设县,县有县令或县长,负责一县的政务。郡县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政令,使得中央的决策能够迅速传达和贯彻到地方。同时,郡县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秦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经济与文化的统一举措
1.统一货币与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和度量衡标准不一,给经济交流带来极大不便。嬴政统一六国后,立即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在货币方面,嬴政下令废除六国旧币,统一使用半两钱。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每枚重量为半两,即十二铢。这种货币设计合理,便于携带和使用,成为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制,沿用了两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