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改变(1 / 2)

“哦?他们都在哪里啊?”

“都在营地,要是李大人想立即开始,我现在就让他们到校场集合。\"

“不用急,我们先去校场看看吧。\"

“好,我带您过去。\"

宋忠恭敬地说道,眼下李伟的官职比他高,而且皇帝特意交代他们要服从李伟指挥进行训练,所以李伟暂时成了他的直接上司。

不过李伟并未太在意这一点,反而像对待普通朋友一样对他。

宋忠领着李伟来到校场,这里场地还算开阔,足以容纳几千人操练。

两人走到一块空地的角落,毕竟他们只有三十个人,不需要太大空间。

“可以了,以后就这儿吧。

等我筹备一下,明儿让大伙儿早上九点前,也就是辰时三刻到这里集合,那时咱们就开始训练。\"

“好的,李大人!”

交代完宋忠后,李伟又去了趟兵仗局,问问燧发枪生产进展如何。

果然不出所料,这几天才造了不到百支,李伟挑了三十几支用于训练,这事已经得到朱元璋批准。

自从燧发枪测试完毕后,兵仗局的守卫变得更加严密了,皇城里本就戒备森严,现在更是禁止外人进出。

让方建宝将所需物品都准备好,还安排了几位熟悉的老匠人,李伟这才离开。

这批亲军的训练分为三部分:一是队列训练,二是燧发枪的使用,特别是装填速度,三是射击技巧。

李伟主要负责队列和装弹速度的训练,至于是否打得准,倒不太重要,毕竟这些人主要是用来展示队列,又不是真的要去战场上厮杀。

只要射击速度快,一阵噼里啪啦,队伍整齐划一,朱元璋看了开心,奖金到手就圆满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伟到达校场时,那些亲卫已经在那儿等候了,这些人都长得高大魁梧,形象相当不错。

李伟带了工匠一同前来,先让工匠每人分发一把枪,再给这些人讲解如何使用这枪。

其实并不复杂,只有几步而已,工匠演示几次后,大家基本就掌握了。

但光有能力还不够,速度才是关键!

演练装填与清洁枪械是最重要的训练内容。

李伟还得教他们队列动作,这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

他示范如何转身、齐步走和跑步走,至于正步嘛,根本不用学,实战中没那么讲究。

还有队列对齐、报数等基本技能,李伟挑了几项实用的亲自示范,随后便按照指令展开训练。

三十人,人数不多,大约相当于一个普通班级。

李伟毕竟读过正规大学,还参加过军训,如今喊口号也游刃有余,带这群人倒也轻松。

亲军们握着精致的新式火铳,看李伟不断演示各种技巧,无不感到新鲜好奇。

明军虽有火铳,但他们的旧型号射完一发后几乎成了摆设,战场上作用不大,战斗多依赖刀剑和少量火炮。

然而他们手中的新型火器完全不同,尽管仍需装填与清理,却无需点燃引线,纸壳子弹更便捷,实战效果远胜从前的火铳。

在李伟的指引下,宋忠带领三十名亲卫开始紧张的训练,涵盖了队列、装填射击、轮番操练等内容。

-------

大雪纷飞,应天府一片洁白,宛如换了副模样。

应天府的气候比现代南京寒冷得多。

乾清宫内,朱标正向朱元璋汇报政事,李伟则在一旁“办公”——其实是上网查资料、绘图或构思设计,偶尔老朱不在时还会偷闲玩几局游戏,仿佛又回到后世的工作状态。

训练的事情,李伟只负责队列部分,其余交给宋忠带着亲卫有序进行即可。

这些亲卫与后世的大学生不同,并非教官一离开就懈怠。

朱标才思敏捷,正在讲述一位元朝遗臣的故事,此人坚守气节,拒绝为新朝效力。

朱元璋下令征召前朝遗臣入仕,使者去请这位曾任元朝吏部侍郎的伯颜子中,结果对方服毒自尽。

正在玩扫雷消遣的李伟听罢朱标的叙述,眉头紧锁,最后实在忍不住,从鼻子里发出一声轻蔑的嗤笑。

朱标停下话语,扭头看向李伟,朱元璋也投来目光,疑惑地问:

“你笑什么?”

“没什么。\"

李伟收敛起轻蔑的神色,端正了态度。

“既然让你说,你就直接说。\"朱元璋不满地喝止,李伟在内阁任职,确实有资格开口。

“那我就直言了!”

李伟早已按捺不住,带着鄙夷的语气说道:

“不过是个走狗的汉奸罢了,哪里值得称道?”

话音刚落,朱元璋和朱标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

“李阁老为何出此狂言?前元固然残暴,但亦是我中华正统。

伯颜子中虽为前朝旧臣,然其坚守节操的品行也应被赞扬。\"

朱标自幼接受传统儒学熏陶,对这一点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