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褶皱中的生命交响》
—— 树科《太嫲》赏析
文\/阿蛋
树科的《太嫲》以粤语方言为载体,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关于童年记忆与生命感悟的画卷。诗歌聚焦于 “太嫲” 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质朴且饱含深情的笔触,将个体生命体验与家族情感纽带紧密交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方言入诗:打破语言壁垒,还原生活本真
《太嫲》最大的语言特色在于粤语方言的运用。开篇 “我扯咁老豆衫尾,初次 \/ 喺老家天井边见到佢……”,“扯咁”“老豆”“喺” 等词汇瞬间将读者拉回到粤语语境之中,充满浓郁的地域生活气息。这种方言写作打破了标准普通话诗歌创作的常规,为诗歌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风俗与情感。在这里,方言的运用让诗歌更贴近生活的真实,使读者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个在老家天井边发生的场景,亲耳听到孩童与长辈之间的对话。
与普通话诗歌相比,方言诗歌在韵律和节奏上也别具一格。粤语独特的音韵系统,如丰富的声调变化,让诗句在朗读时产生一种独特的音乐感。“佢似晒老妖,仲块面张嘴 \/ 绉纹又粗又深,冇晒棚牙”,这些句子在粤语的声调起伏中,读起来抑扬顿挫,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这种韵律效果是普通话难以完全复制的,它为诗歌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魅力,使诗歌在听觉上更具感染力。
二、情感脉络:从陌生恐惧到敬畏惊叹的心灵旅程
诗歌中情感的表达细腻而真实,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脉络。初次见到太嫲时,诗人用 “佢吓咗我一跳 \/ 我唔单止喺有啲怕佢 \/ 佢似晒老妖,仲块面张嘴 \/ 绉纹又粗又深,冇晒棚牙” 这样直白的描述,生动地展现出孩童对太嫲外貌的恐惧心理。在孩子的眼中,太嫲的形象与他们所认知的美好、和蔼相去甚远,这种直观的感受是纯粹而真实的,是基于孩童对世界简单而直接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