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径》逻辑门(前4世纪-稷下学宫)(1 / 2)

临淄的学宫讲坛上,墨者夷之正在推演“侔式推论”:“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此‘比辞而俱行’之法,与希腊‘三段论’同为文明对逻辑规律的抽象,却更早提出‘以名举实,以辞抒意’的符号逻辑体系。”林羽发现《墨经》竹简中“小孔成像”的光学论述被篡改,硬套同时期阿拉伯“阿尔哈曾光学”的实验结论。系统警报:“齿轮组织伪造‘中国逻辑西源论’,试图消解古代科学方法论。”

墨者禽滑厘演示“守城器械”的杠杆原理:“‘衡木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此与阿基米德‘杠杆定律’皆从实践中抽象力学公式,却早二百年形成‘力-重-权’的关系模型。”林羽展开同时期印度《正理经》抄本,发现其“五支论式”与《墨经》“三物逻辑”存在跨文明的推理共振。

暮色中,禽滑厘用“规矩”绘制几何图形,“圆,一中同长也”的定义与欧几里得“圆”的公理如出一辙。林羽忽然想起计算机的“逻辑门”——这些刻在竹简上的“名实之辩”,竟是人类最早的“命题演算”,与布尔代数的“与或非”运算有着跨越两千年的认知同构。

文明的逻辑光谱(∞·思维文明)

在思维文明的逻辑实验室,林羽与钟表匠(此刻已是“文明逻辑架构师”)解析着文明的认知光谱。《墨经》的“辩学”是最早的“东方逻辑门”,印度“因明学”与现代数理逻辑形成认知互补,未来的“量子逻辑网络”则是这些古老智慧的多维显化。

“看这个,”钟表匠指着逻辑门演化图谱,“‘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的矛盾律表述,竟与罗素‘理发师悖论’在命题层面完全共振。”林羽调出《正理经》的逻辑量子态,发现其“因三相”与归纳逻辑的“穆勒五法”存在跨文明的推理连续性:“文明的逻辑智慧证明,人类对思维规律的探索,始终遵循着宇宙的理性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