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十七年,洛阳太学里,一个叫陈庆的少年正对着《陈汤列传》出神。他是陈汤曾孙,素以先祖为傲,常于课间舞剑诵念“凡江河所至”。一日,西域使者来太学讲学,谈及莎车国背叛汉朝,陈庆突然站起:“吾愿效仿曾祖,持节平叛!”
此时东汉初立,光武帝刘秀闻知此事,召见陈庆:“你年仅弱冠,可知西域险恶?”少年拔剑出鞘,剑身上“汉家军魂”四字赫然入目:“陛下,此剑曾饮郅支血,今愿再斩叛贼头。”
陈庆最终以假司马之职随大军西征。在蒲类海之战中,他率十三骑突袭莎车大营,左肩负伤仍死死护住汉节。当援军赶到时,见他血染征袍却屹立不倒,手中节杖的牦牛尾虽已染血,却始终未触地面。
丰碑不朽
永元三年,班超在疏勒城设宴款待西域诸国。酒过三巡,他指着城墙上新刻的浮雕道:“此乃陈汤老将军破郅支图,望诸君谨记——汉家威仪,不容轻犯。”浮雕上,陈汤横剑立马的身影栩栩如生,眼角纹路竟与班超记忆中父亲班彪描述的分毫不差。
与此同时,洛阳的陈氏宗祠内,陈汤的玄孙陈寿正在整理先祖遗物。他抚摸着那卷早已泛黄的《请诛郅支单于疏》,忽然明白为何父亲临终前要他着史:“曾祖之勇,不在战场之悍,而在以身为盾,护我华夏衣冠。”若干年后,陈寿在《汉书》中写下那字字千钧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让陈汤的名字与大汉的荣耀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