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逼,真牛逼....\"陈立的声音有些发抖,眼镜片上反射着纳米机器人工作的蓝光,\"虽然我看不懂你这个机器是怎么办到的,但是我感觉确实挺震撼的...\"
秦朔没有理会他的震惊,而是专注地观察修复过程。当银色雾气开始变淡时,他皱了皱眉:\"太慢了,要修复这台比它本身更先进的机甲看来确实比较吃力。\"
\"能量消耗比预计快20%。\"秦朔盯着手中逐渐变淡的银色雾气,皱眉从口袋掏出能量增幅器。就在他准备激活时,仓库外突然传来密集的脚步声。
陈立猛地转身看向监控屏,画面里走廊上已经挤满了白大褂——不,确切说是白大褂的海洋。
从核物理研究所的张院士到国防科技大学的李教授,至少三十多位国内顶尖专家正以不符合年龄的敏捷向仓库涌来,后面还跟着浩浩荡荡的研究助理团队。
\"见鬼!\"陈立一拳砸在通讯器上,\"小王!我不是说过这次修复要保密吗?\"
通讯器里传来值班员颤抖的声音:\"处、处长,是您批准过研究院的实时观察权限啊...那几个路过的实习生只是在群里发了句'秦教官在修机甲',结果...\"
秦朔吹了声口哨:\"老陈,你这保密工作做得跟筛子似的。\"
陈立正要发作,合金大门已经被最高权限卡刷开。
张院士冲在最前面,这位七十多岁的物理学泰斗此刻跑得比奥运选手还快,花白胡子在胸前剧烈起伏:\"快!快让开!让我看看,快让我看看啊!\"
他身后跟着乌泱泱的研究团队:材料学院的王教授抱着便携式光谱仪差点摔倒;国防科工的刘总师边跑边往眼镜上装显微镜头;中科院三个研究所的团队为谁站前排差点打起来。
更夸张的是最后面还有两组人推着精密仪器车,轮子在地面擦出刺耳声响。
\"停下,都快停下!\"陈立张开双臂拦在机甲前,\"都七老八十的人了,跑那么快不要命啦!\"
没人理他。张院士已经扑到修复区前,老花镜片上反射着纳米机器人工作的蓝光:\"卧槽啊...这效果真牛逼!\"词穷的他突然抓住秦朔的手腕,\"孩子,这根本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对不对?\"
秦朔还没来得及回答,更多专家已经形成包围圈。某位女教授突然尖叫:\"它在改写金属晶体结构!这违背材料学基本定律!\"
顿时引发连锁反应——有人开始诵念公式,有人跪地记录数据,还有几位年轻研究员因为挤不进去急得直跳脚。
\"让一让!让一让!\"材料所团队终于把电子显微镜推了过来,镜头差点戳到秦朔脸上,\"就取个样!就取个样!\"
秦朔被吵得头大,突然跳上操作台吹响刺耳的口哨。
等所有人愣住时,他举起还剩三分之一的纳米修复球:\"谁再吵,我立刻终止修复。\"
这句话比陈立的怒吼管用百倍。整个仓库瞬间鸦雀无声,连仪器嗡鸣都变小了。七十多岁的张院士甚至下意识做了个给嘴巴上拉链的动作。
\"现在,\"秦朔跳下操作台,\"想看的靠墙站三排,不准越过黄线。敢碰机甲的直接拉黑。\"
说着指了指地面——那里根本没什么黄线,但研究员们立刻自动退后形成整齐方阵,有几个还真的从兜里掏出荧光笔开始画线。
修复继续。三十多位专家像看魔术表演的孩子,每当纳米机器人完成一个精密操作,就集体发出压抑的惊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