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抄寺分田(2 / 2)

宁夫人问道:“那张正阳你打算如何处置?”

刘轩冷哼一声,说道:“此等恶人,既然已落入我手,我绝不容他继续活在世上。”

宁夫人的脸上闪过一丝忧虑,说道:“张家不仅掌控着晋州的兵马,自家的私兵也有不下十万之众,贤婿啊,你可千万别把他们逼急了,免得他们狗急跳墙。”

刘轩的目光望向门外,压低声音说道:“岳母放心,我手里握有张家忤逆朝廷的铁证,只杀一个张正阳,谅他们也不敢与我翻脸。”

“嗯,”宁夫人轻轻点头,看着眼前风尘仆仆、穿着一身僧衣的女婿:“这几天你也辛苦了,回去好好休息吧。”

那小婿告退。”刘轩恭敬地给宁夫人行了一礼,随后转身离去。

宁夫人望着刘轩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不禁长叹一声。大儿媳遭受了什么,她岂会猜不到?她从内心感激刘轩善意地隐瞒了杨珊的遭遇,这样她便可以佯装不知,维护家庭的表面平静。

而刘轩心里也明白宁夫人在装糊涂,但他同样选择不去戳破这一层窗户纸,彼此间心照不宣,维持着这份微妙的默契。

宁夫人也知道刘轩知道自己装不知道,却装作不知道刘轩知道自己装不知道。

两人皆是心思玲珑之人,都选择了以沉默相待,以此方式,维护宁家的颜面和杨珊的名誉。

刘轩晋北灭佛的事情,很快便传到了京城。朝堂之上,左御史中丞洪涛第一个站出来弹劾刘轩。

他手持笏板,躬身行礼,声音洪亮而坚定地说道:“启禀陛下,微臣有本上奏。想当年太祖皇帝龙潜之时,曾得万佛寺鼎力相助,方得以成就一番霸业。太祖登基之后,为感念万佛寺之恩,特将永丰县的一些土地赠与万佛寺,以示皇恩浩荡。如今晋王遣散僧众,强行收回土地,此举无疑会寒了天下百姓之心,更是有违太祖遗训,恳请陛下明察秋毫,严惩晋王的不法之举。”

“老臣附议。”丞相张中平站出来支持洪涛。

赵王刘征跨出班列,反驳道:“我华夏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农耕乃国家之根本。然而,万佛寺的那些和尚,却宁可任由土地荒芜,也不愿将其租给周围那些无地可种的贫苦农户。试问,这样的行为,又怎能算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反观晋王,他将那些被万佛寺闲置的土地重新分配给了当地的农户,让他们得以耕种收获,有了粮食充饥,有了衣物遮体。如此善举,又怎会寒了天下百姓之心?”

刘征面色慷慨激昂,正义凛然,然而他心中所念,却并非晋北农户的温饱问题。他只不过是逢太必反,只要是太子一党所倡导的言论,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反对。

“赵王所言甚是。”吏部左侍郎孙仲休走出班列,说道:“当前豫、鲁二州,流匪肆虐,灾民众多,皆是因为吃饭问题。晋王灭佛,还田于百姓,乃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孙家乃大汉立国以后崛起的氏族,素来与张家不睦。张家与万佛寺一样,都曾资助过太祖起兵,享有种种特权。刘轩敢动万佛寺,皇上一样能收回张家的特权,此举对孙家百利而无一害,况且刘征还是他孙家的外甥。

“好了,诸卿不必再争论了。”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面容威严,声音在空旷的朝堂之上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他继续说道:“朕意已决,拟旨,命晋王刘轩将抄得的土地悉数分给当地的农户,不得有任何私留。此举旨在安抚民心,促进农耕,确保我大汉的江山社稷稳固。退朝。”

随着文帝金口玉言,朝堂之上的争论声瞬间平息。众臣纷纷躬身行礼,齐声高呼:“陛下圣明。”声音整齐划一,久久回荡。

退朝之后,文帝独自来到御书房,拿着刘轩遣人送来的密折,心中矛盾不已。

张家在与契丹互市时,把出售铁器的定量提高了十倍,这可是通敌的大罪,按理说,应该借机出兵,拔除张家这个大汉顽疾,可文帝手里差不多无兵可用了。

冀北那边不时的和燕国有小规模的冲突;凉州方向又要防备突厥;豫州、鲁州两地还有流匪不断侵扰。大汉国五十万常备军,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战备,根本腾不出手来对付张家。

军费问题同样让文帝头疼不已。中原地区已经连续三年遭受大旱,百姓生活困苦,国库中的银两更是捉襟见肘,连赈灾都显得力不从心,更不用说追加军饷了。

文帝再次翻阅着堆积如山的奏折,眉头紧锁,心中充满了无奈与焦虑。他深知,在这样的局势下,与张家硬碰硬并非明智之举。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文帝暗自下定了决心:“就按老三说的,先忍一忍,对张家进行适当的敲打,以示警告。”

“需得帮老三一把,晋北再丢了,晋州可就真成张家的天下了。”念及于此,文帝靠在龙椅上,对身旁的太监说道:“把苏格源和费定康给朕叫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