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里,文武百官肃穆而立。
见到如此阵仗,刘轩心中暗自揣测:“定是有大事发生,否则怎会在此非上朝之时,召集如此多的官员?”刘轩穿越过来后几乎没出过王府,所幸刘安等人为了让他早日“康复”,几年来一直不停的给讲外面是事情,才让他不至于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文帝高高坐在龙椅之上,看着面前这个曾经聪明伶俐、如今却显得有些呆愣的儿子,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儿臣叩见父皇!吾皇万岁万万岁!”,刘轩模仿着前世在电视剧里看到的情节,给坐在龙椅上的文帝跪下行了礼。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可上面的这位,是自己这一世的老子,给他磕头也算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过三拜九叩什么的刘轩是真不会。
“起来吧”,文帝说道。声音洪亮,不怒自威,却带着一丝不易觉察的柔情。
刘轩依言站起来,他这是第一次进金銮殿,不知道自己该站哪里,也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但他清楚,天威不可冒犯,皇帝的儿子也不行,于是就老老实实的低着头站在那里,只是这姿态,在外人看来,更添了几分“傻傻”的气息。
“朕召你来,是有要事相商……”文帝斟酌着言辞,试图用最简单直白的方式,让面前这个曾经聪慧如今却愚钝的儿子能够理解自己的意思。他深知,与这个傻儿子交流,必须格外耐心且直接。
“你或许有所不知,我朝与南面的宋国,乃是兄弟之邦,两国之间世代联姻。早些年,为父曾为你与宋国的公主定下了娃娃亲……”文帝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往事的回忆,同时也试图将当前的局势向刘轩解释清楚。可越是这样,就越是说了一大堆没用的废话,这在他当皇帝以来可是头一次。
刘轩站在那里,恭恭敬敬的听文帝说了半天,终于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汉、宋两国的开国君主本是结义兄弟,二人都曾在大唐担任节度使。因唐朝皇帝“昏庸无道”,二人顺应民心,相继发动起义,最终分别击败其他起义军和节度使,各自登基称帝。为避免更多的战乱和牺牲,两位君主以长江为界,分而治之,长江以南为宋朝疆域,长江以北则是大汉领土。两国结盟,并立誓世代联姻,永不动兵戈。
然而,去年大汉中原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旱灾与蝗灾,百姓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苦之中。文帝心急如焚,派遣使者前往宋国请求借粮援助。宋国开始很爽快地答应了请求,但后来却又百般拖延。在汉朝使者的多次催促下,宋国提出了一个条件:解除本国公主与汉国三皇子的婚约。理由简单而直接,他们不愿将本国公主许配给一位傻皇子。
在刘轩变傻之后,文帝确实曾考虑过更换皇子与宋国缔结婚姻,但近年来汉国与北方的燕国战事不断,国内又连续闹灾,这一计划便被暂时搁置。宋国自己提出解除婚约本也无可厚非,但他们却将此事与粮食借贷挂钩,并要求刘轩亲自前往金陵签署解约文书,且时间定在三月十四日,这令文帝极为不悦。
文帝之所以不悦,是因为每年三月十五,在金陵城宋汉两国接壤的地区都会举办一届盛大的跨国诗会。届时,两国的才子们都会聚集于此,展示各自的才艺。其中的佼佼者,往往能被本国朝廷重用,从而步入仕途。因此,金陵诗会被才子们戏称为“民间科举”。
宋朝特意选择在诗会前夕,与大汉签署解除婚约的文书,并要求双方当事人亲自出席。这无疑是想向天下的才子们看看刘轩的痴傻,以此证明悔婚之举并非宋国背弃信义、违背两国间长达近百年的联姻盟约。
此举对汉国而言,极有可能引发负面的舆论效应。世人会认为汉国想以一位傻皇子来骗取宋国才貌双全的长平公主,这不仅会让宋国的士人感到愤慨,就连大汉的读书人也可能对本国的这一决策心生鄙夷。毕竟,许多读书人都非常的迂腐。
更让文帝气愤的是,宋国近期竟然与汉国的死敌燕国频繁接触,并且有意无意地将这一消息透露给大汉。这无疑是对大汉的赤裸裸的威胁和挑衅。
针对此事,朝廷大臣们迅速分化为三派,各持己见,争执不下。
以兵部尚书苏格源、礼部尚书陈明远及齐王刘浩为首的一派,坚决反对让刘轩去签署协议。他们认为,此举不仅是对三皇子个人的羞辱,更会损害汉皇室的颜面乃至大汉帝国的尊严。因此他们宁愿选择不借粮,也绝不向宋国低头。
而太子刘鹏、丞相张中平、户部尚书韩康安、鲁王刘玉、赵王刘征等人则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宋汉两国已结盟近百年,历代交好,如今更应以大局为重。只有继续与宋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大汉朝才能腾出手来,全力应对北面的强敌燕国。
至于征南将军齐向军和雍国公孙槐等一众武将,态度则更为激进。他们认为,对宋国的软弱只会助长其嚣张气焰,因此提议直接对大宋用兵,以武力手段收回当年永嘉公主嫁到宋国时陪嫁的南金陵四镇,以此作为对宋国的回应。
文帝将事情的始末一一道来后,转头望向刘轩,问道:“轩儿,你可听明白了?对此,你有何看法?”说着,文帝轻轻叹了口气,声音渐渐低沉,“唉!为父现在真是左右为难啊。朝廷目前实在是无力同时解决中原和北方的粮食危机。”说到最后,文帝的声音几乎细若蚊蚋,仿佛在自言自语。
刘轩心中暗自思量:“父皇这哪里是在征求我的意见,分明是心意已决,打算答应宋国悔婚的要求,还要让我去宋国走这一遭,出尽洋相。可我若不答应,又能如何呢?”。想到此处,刘轩躬身答道:“父皇,儿臣听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