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嘛,肯定与军队有关,内容自然也是军事相关。
可这娱乐又是啥玩意儿?
斗鸡走狗?
还是*玩乐?
这种东西也能登报?
皇家还去报道?
朱高炽觉得儿子是不是烧坏了脑子。
“军事报当然是报道军事的,也可以叫《军事月报》,每月一期。
爷爷现在正北伐呢,我想让您找几个胆识过人的读书人,去军营里记录爷爷攻打马哈木的各种军事行动,还有两军交战时的见闻,由爷爷挑选可以上报的内容,再通过驿站传回,经审核后公开,以鼓舞士气。”
朱瞻基并不知晓自己的父亲朱高炽在看到娱乐报刊时竟联想到斗鸡遛狗之事,见父亲一脸困惑,便为其详细解说起来。
提及军事报,朱高炽点头表示认可,这与他的认知大致相符。
就像以往战事中的捷报一样,每次捷报传来,不论是士子还是庶民,都能感受到鼓舞。
过去靠口耳相传,如今改为报刊形式更为便捷,影响不大。
然而朱高炽关心的并非此,了解大致内容后,他询问起娱乐报的情况。
朱瞻基回答说:“娱乐报不过是供百姓茶余饭后消遣所用,它不冠以皇家名号,仅属获准发行的民间团体,每周一期,每七日为一周期,可称娱乐周报。”
“其主要内容涵盖大明的风俗人情及名人事迹,也可包括才子佳人的趣事,尺度可以稍宽,内容亦可灵活些,不必过于拘束。”
“当然即便如此,所有内容必须真实可信。
比如某位淮西大儒深夜造访青楼这样的事情,我们绝不可凭空捏造,必须有确凿证据。”
“你这孩子,这不是毁人清誉吗……”
朱高炽听了儿子的话,既松了口气又觉得无奈。
什么淮西大儒深夜逛窑子?山东的大儒?咳咳……这孩子没记住其他大儒,却独独记住了自己提到过的那位淮西大儒?要是这事传出去,那些大儒还不炸锅?
但转念一想,他又觉得此事似乎有些趣味。
一旦这种娱乐周报出现,那些平日里装模作样的正人君子,背后干着见不得光的事儿的人,恐怕以后做事儿都要多思量了。
再说,这种娱乐周报名义上归属于民间,并不属于朝廷或皇室,就算出了问题,也与朝廷皇室无关。
想到这儿,朱高炽肥嘟嘟的脸庞不禁浮现出笑意,低声自语道:
“不挂皇室名号就好,也该给这些读圣贤书的人套上点束缚,省得糟蹋了圣贤之道。”
------------
朱高炽声音太轻,朱瞻基没听真切。
看着自家老爹笑得憨态可掬,他也忍不住嘴角上扬。
他将报纸分为三类,其实有自己的想法。
无论是《人民日报》还是《军事月报》,都是以皇家名义发行的,一个是政治需求,一个是军事需求,两者均属官方范畴,一举一动都代表朝廷与皇室,必须严谨客观,不容许出错,以维持其权威性。
然而,《娱乐周报》不同,它是民间产物。
表面上看似只是形式变了,实质却截然不同。
它脱离了官方体系,无需承担权威压力,偶尔出错也无妨,甚至不必为言论负责。
傻爹只看到《娱乐周报》束缚了正人君子,而朱瞻基却预见它将成为某些行为不端之人堕落的工具。
想想后世的娱乐新闻,揭露了多少表面光鲜的明星背后的问题。
若放在明朝,又会有多少人的底子经得起审视?
这简直是一柄无形的利剑,指向谁都能让他倒大霉。
当然,这柄剑不能轻率使用,用多了读者会麻木,最理想的效果是打击那些倒霉蛋。
比如李时勉这类人,毫无道理地与你作对,还无所畏惧。
对他公开曝光,让他彻底身败名裂是个办法。
但皇家日报对此不便描述得太具体,顶多简单说一句“李时勉多次在朝堂争辩,被关入诏狱”
。
要是细节过多,会让人觉得朝廷或朱瞻基阴险狡诈,反而损害形象。
这也是朱高炽不让朱瞻基详述此事的原因,以免自己沾染污点,也不详细报道反而引发争议。
不过这些都与当前的大明皇家《人民日报》无关。
当天傍晚,朱瞻基召见了张懋。
紧接着,锦衣卫全员出动,挨家挨户敲开了贫困家庭的门。
第二天清晨,应天城的街道上多了许多身穿小棉袄、背着特制挎包的孩子。
他们平均年龄在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之间,个子矮小,身体虚弱,面黄肌瘦,但挎包上的“皇”
字格外醒目。
“卖报啦,大明皇家日报,一文钱一份,内含朝政大事、民生地理、诗词歌赋!”
“卖报啦,衍圣公孔缙弃笔从戎,誓言驱逐瓦剌蛮夷,一文钱一份!”
“卖报啦,郑达新作《夜赠李柘》,一文钱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