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流程繁琐,但这却是当时最稳妥的方法。
谷埥
毕竟《皇家日报》关乎皇家声誉,朱瞻基也不愿向祖父交代时出错。
所以无论过程多么复杂,必要的防范措施必须执行。
印刷本身并不难,这个时代的技术已相当成熟。
不论是油墨还是纸张,朱瞻基都不必过多操心。
这些工匠皆为经验丰富的印刷师,对操作流程熟稔于心。
朱高炽到达时,朱瞻基已将校对完毕的稿件交付工匠。
三次初审也已完成。
每位工匠面前的字槽里,报纸的基本样式已确定。
“儿子!”
朱高炽看见朱瞻基端坐主位品茶,便呼唤了一声。
见到父亲,朱瞻基笑着上前打招呼:“爹,您来啦?”
工匠们得知眼前是太子,正欲行礼,朱高炽摆手阻止,笑道:
“继续干活吧,别管我。”
说着,他把儿子拉到一旁低声问:“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印刷了吗?”
见父亲仍有些担心,朱瞻基笑着说:“一切就绪,只等您一声令下!”
朱高炽听后,胖乎乎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心中甚喜,稍作犹豫说道:“既然这样,那就开工吧。”
“好嘞!”
朱瞻基轻笑着回应了一声,随即转头望向印刷室里的所有工匠,高声说道:
“动手吧!”
“这小子!”
朱高炽听着朱瞻基略显俏皮的语气,忍不住笑了笑。
然而他并未多言,内心却激动不已。
这份报纸虽由儿子提议,但他同样深度参与其中。
与朝堂上的纵横捭阖不同,看着报纸,朱高炽仿佛感受到自己亲手培育的孩子即将诞生。
相比之下,朱瞻基显得沉稳得多。
他不像父亲那般单纯关注实际成果,而是更在意报纸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十余个印刷台同时运作,每台配以三名工匠分工合作:一人负责为字模涂墨,一人校准纸张位置,另一人则手持毛刷,在纸张定位准确后快速涂抹,确保油墨均匀覆盖。
完成一面后,报纸即刻被取下烘干,接着印制另一面。
整个流程虽然单张耗时约半分钟,但由于采用流水线作业,实际效率远超此数。
随着首份成品问世,第二份、第三份紧随其后,节奏愈发紧凑。
“快,递一份给我瞧瞧!”
见第一份成品出炉,朱高炽立刻吩咐朱瞻基。
朱瞻基摆摆手,随即有文书送来最早印刷的那份。
报纸尺寸与活字印刷所用的字槽相同,长一尺七寸,宽一尺二寸,换算为现代单位大约为54厘米和39厘米,大小与后来的报纸无异。
材质选用的是吸墨性能最佳的麻纸。
抬头赫然映入眼帘的便是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大明皇家人民日报】
这些字是从北伐军中的朱棣处特意求来的。
虽然这位爷爷自幼未受太多教育,与太祖父类似,但登基后便成为知耻而后勇的典范。
字体虽谈不上顶级,却自带一种正气凛然的气息,极具震慑力。
这八个字特别加粗放大。
其余部分仅在各小标题处稍作强调,字体略大于正文且稍显粗壮。
出于美观与便利读者的考虑,无论是小板块还是整个报纸的大框架周围,都精心绘制了简洁的线条作为边框。
若与后来的报纸相比,这份初版唯一的不同之处或许就在于缺少了插图这一元素。
朱瞻基本想加入一些简单的绘画再交由工匠雕刻,但因时间紧迫未能如愿完成。
接过报纸后,朱高炽的目光先落在上方八个大字上稍作停顿,忍不住点头表示认可,随即迅速翻阅起来。
7017k
------------
小如绿豆般大小的漆黑字体端正且分明,一股特有的墨香扑鼻而来,这种属于文字的独特气息令朱高炽颇为喜爱。
他读得很专注,表情也随之变换,时而惊喜,时而疑惑。
尽管其中不少文章他已经看过,但以报纸的形式重温,竟别有一番趣味。
尤其是关于朝廷政策的部分以及民生相关内容,大部分出自朱瞻基之手,语言通俗易懂,却意外地让人读来顺畅。
特别是那些断句时的标点符号,更是令人眼前一亮。
标点符号在大明并非没有,只是种类有限且形式简单。
然而,这份报纸中使用的标点,却是朱高炽前所未见的。
正是这些新颖的标点,使得文意表达得更加明确,也使他越读越投入。
朱瞻基并不像父亲那样心思复杂,对于标点符号,他直接沿用了后世的方法。
在这个时代,这虽算不上什么革新之举,但也谈不上多么稀奇,因此他并未多加关注。
标点符号用于报纸之中,不过是为了让文字含义更为清楚准确而已。
朱瞻基无需像父亲那样逐字逐句分析内容甚至标点,他看报速度极快,几乎是一目十行,因为他对版面布局早已烂熟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