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莴苣(1 / 2)

朱瞻基笑着反问:“爹,要是我把蔬菜之类的价格压低些,冬天应该不愁销路吧?”

朱高炽听后点点头说道:“自然不用担心销路,无论是勋贵之家还是世家大族、富商巨贾,都不缺银子。

冬季若能尝到新鲜蔬菜,即便你定价不低,也必定有人乐意掏钱购买。”

朱瞻基听罢笑着回应:“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打算出资从几位勋戚手中购入田产,全改建成这样的暖棚,种植各类蔬菜,再租赁给流民。

这些流民无需花费分文,只需悉心照料棚内的作物,我仅收取五成收益,其余归他们所有,这样一来,流民的问题岂不是迎刃而解?”

“五成的租金?”

朱高炽听儿子这么说,略微一怔。

并非觉得比例过高,而是觉得偏低了。

这个时代耕种其实并不见得有利可图,尤其是那些没有自有田地的人家。

这倒不是官府税负过重,而是田租本身就很苛刻,佃农要将六成收入交给地主,再加上官府的一成赋税,最终所得不过两三分而已。

“五成已算相当优厚了!”

朱瞻基摆手否认,知道父亲在顾虑什么,并非不愿多获利,而是不想对农户剥削太甚,看着憨厚的父亲,他笑着解释道:

“父亲且听我说,五成的租金看似不高,但这是冬日里的新鲜蔬菜啊,即便是五成,其利润也远超平常时节的上百倍呢。”

说到这里,他停顿片刻,指着眼前的暖棚笑道:

“父亲看看,这间暖棚大约耗费二十两银子建造,一亩地能建十个左右,而应天府一亩好田的价格不过十两银子上下,可见一座暖棚的成本绝不会超过二十一两。”

明初的土地价格不算昂贵,十两银子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价位了,尤其朱瞻基有意购置应天府的土地,这价码才显得略高。

朱高炽听罢点头称是,觉得儿子的估算或许有些保守,实际操作下来,一亩地的投入也许连五两银子都不到。

朱瞻基见父亲认可,接着说道:“再想想看,这样一个暖棚若全种黄瓜,待黄瓜成熟之时,如今市面上几两银子一根,我定为两百文一根不算过分吧?这么大的棚子,产出四五百根黄瓜应该不成问题。”

朱高炽连连点头,却又摇摇头道:“两百文太便宜了,我觉得至少能卖到一两银子一根。

昨天我去参加文会,你猜怎么着?一小盘韭黄就能卖到三十两银子呢!”

朱瞻基无语凝视……

唉,看来这个老爹虽憨厚,却也有几分精明商人本性啊!

不过这价格显然是有些脱离实际的。

一旦温棚普及开来,反季蔬菜增多,虽然售价高一些还能接受,但想再像过去那样,一根手指粗的小黄瓜卖出几两银子,那是绝对不可能了。

朱瞻基笑了笑,毫不在意,接着算账:“按三百文一根来算,一座棚子装四百根黄瓜,那么一个冬天下来,单凭一个棚子就能轻轻松松赚到一百多两银子。

五成利润的话,我一个棚子能得到六十两,而一个难民轮换着照看的话,一个人能管五座棚子,也就是一个冬天挣个两三百两银子。”

“两三百两银子?”

朱高炽听到儿子计算的结果,吃了一惊。

这可不是小数目,有了这么多银子,简直可以在许多地方买上百亩的好田了。

这哪里还是难民?这样下去,这些人很快就会变成富户了吧?

朱瞻基没理睬自己老爹一脸的惊讶,他这种算法其实还算是保守的。

毕竟他不会只种黄瓜,这个时代蔬菜品种很丰富。

各类瓜果、豆类,加上其他蔬菜,加起来不下百种。

尽管难民赚得多,但实际上他的收益更多。

无论是温棚还是种子,这些费用都由他承担。

一个棚子的收入他与难民对半分,仍能拿到六十两。

扣除各项成本后,大概还能盈利三十五两,十座棚子一亩地就有三百五十两。

若是有万亩温棚,他差不多能赚三百五十万两;十万亩的话,就能赚三千五百万两。

应天府有上千万人口,刨去一部分贫苦农民和军户等。

至少十几万有能力消费反季节蔬菜的人还是很容易找到的。

不仅如此,如果十万亩温棚落地,可以安置将近两万难民。

让两万人在一个冬天实现脱贫,接近甚至超过小康水平。

这些人有钱后,必然会推动应天府的经济发展。

毕竟这些人都是外来者,若想留在应天府,肯定会在各方面投入资金。

朱瞻基并没有向父亲提及长远的经济规划,只是挑了个傻爹感兴趣的话题说道:

“有了资金,无论这些难民选择在应*家,还是回乡购置田产,都是可行的。”

看着傻爹震惊的表情,他稍作停顿,接着说道:“我计划效仿太爷爷的做法,在应天划出百亩左右的土地建房,专为安置这些难民。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他们的生活保障,还有住所,这个冬天就能真正安顿下来,明年有了收入,生活也会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