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北伐(1 / 2)

若非他在背后支持,这事儿早就泡汤了。

可以说谁接下这个任务,谁就成为户部的众矢之的。

朱瞻基隐约察觉到朱棣心中的疑惑,但他自然不能向朱棣解释其中缘由。

否则朱棣非得被气疯不可。

毕竟当初派郑和远航是为了彰显大明的威望与恩德,要是变成了纯粹的生意往来,朱棣恐怕当场就要翻脸。

所以朱瞻基非常清楚,有些话该说,有些话不该说,他的心中如同明镜一般。

------------

“当然,祖父若觉得为难的话,随便赏赐我百十万两银子,我也感激不尽。”

见朱棣还在沉思,朱瞻基眯着眼,毫无顾忌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果然,下一瞬,朱瞻基开口便提到百十万两银子时,朱棣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没办法,即便是做皇帝,也常常囊中羞涩。

他好不容易打赢北伐,户部还是抠门得很,勉强拨出一点银子,他自己都不确定这场仗还能打多久。

说不定哪天户部递奏折,让他鸣金收兵。

这要是再追加百十万两银子,这场北伐怕是不用打了。

户部的夏原吉肯定第一个请求退休。

“咳……”

朱棣轻咳一声,端起茶杯轻啜一口说道:“小子,市舶司可交于你打理,下西洋之事也可由你担纲,但若误事,休怪我不讲情面。”

“哎呀,爷爷您尽管放心,绝对误不了事。

我让马保带些货物出去转卖一番,赚点零花钱补贴家用罢了!”

朱瞻基连忙答应下来。

误事?

大明王朝下西洋能出什么岔子?

搁后世,那可是彻底的**。

他只担心日后船队归来,自家这没良心的爷爷会不会眼馋。

“陛下,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金忠已在乾清宫外候驾。”

老太监进来禀报。

“让他们进来。”

朱棣将桌上的奏章收好,瞥了眼跪地的朱高煦,挥挥手让他起来。

大臣面前还让朱高煦跪着,传扬出去怕是别有意味。

朱瞻基识趣地闭嘴退回,在朱高炽身旁坐下。

不多时,夏原吉与金忠入内,行礼完毕后又向朱高炽等人问安。

朱棣抬手示意近侍送上凳子,随后将刚记录的大肆购羊毛的奏章递给二人:

“看看这个!”

夏原吉接过,与金忠对视一眼,展开奏章,朱棣的声音随之响起:

“适才太子他们与朕谈及草原事务,太孙呈上一策,故召你们前来商议。

你们看过后若有疑问,可与太孙探讨,如可行,此事务必由户部及兵部协同办理。”

“臣等遵旨!”

二人恭敬领命。

他们凑近细读奏章,朱棣悠然自得地品茶。

朱瞻基却思绪飘远,已开始盘算起下西洋的事宜。

毕竟下西洋的种种好处,穿越者无人不知。

他在想这些时,夏原吉与金忠读完奏章,互相对视,表情复杂。

“如何?”

朱棣挑挑眉问道。

两人不明朱棣之意,夏原吉迟疑片刻问道:“皇上之意是……?”

“朕以为可行!”

稍作停顿,朱棣解释说:“这是明摆的策略,草原人避不开这些,假以时日,草原的兴衰全凭大明一句话决定。”

听罢,夏原吉和金忠点头表示认可。

朱棣所言无误,大明收购羊毛一事,草原完全无法抗拒。

原因很简单,草原上的部落并非单一存在,你不养羊,别人会养。

即使有人察觉到大明的意图不善,但若别人靠养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你却不养羊,想要生活就得日日征战,把命挂在腰间。

不论胜负如何,即便胜利了,也必定有所损耗,长此以往,别人放羊就能过上好日子,而你拼命打仗却愈发贫困,换谁都会想追求更好的生活。

可是这份好日子背后却暗藏危机,草场资源有限,一旦大量养羊,众多马匹将面临无草可吃的困境。

随着时间推移,草原人失去战马后,靠卖羊毛维生,自然任由大明操控,毫无反抗之力。

“陛下,此计固然精妙,但大明收购的羊毛该如何处置?若是年年大规模购入羊毛,所需资金又从何而来?”

户部尚书夏原吉一边计算一边摇头叹息,愁眉深锁,一脸忧心忡忡。

若此计付诸实践,大明每年投入的资金将是一笔巨款。

对于户部而言,所有花费都是头疼之事。

“这当然是织成毯子、毛衣,然后出售。”

朱棣回答。

然而夏原吉并未释怀,反而更加忧虑地说道:

“陛下,羊毛织成的毯子和毛衣虽然保暖,但气味难闻,若以此出售,羊毛成本高昂,纺织更需大量人工,售价必然不菲,如此一来,富人嫌贵,穷人又买不起,这买卖从何做起?”

朱棣愣了一下,确实羊毛有异味,只是之前被他有意忽略了。

毕竟此计只要愿意投入,日后草原人必不会再反抗大明,长远来看,肯定是划算的。

但目前大明的开销本就繁多,再加上这一项,北伐计划恐怕就要泡汤了。

所以他一时之间又犹豫起来。

朱瞻基见状,立刻站出来道:

“夏大人若信任我,不如户部与我联手如何?”

“联手?太孙殿下有何打算?”

夏原吉一脸茫然地看着朱瞻基。

“夏大人,我所言之意,不过是户部出钱,我来操办,将来赚到的银子,咱们各取其半。”

“若是亏本呢?”

夏原吉沉下脸来,虽对这位太孙颇有好感,但此等大事,却不能草率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