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查案就好。
虽然他曾是刑部员外郎,但这方面并不擅长,而且他也清楚,这些案子根本查不出所以然。
若真被安排去查案,那几乎等于放弃做别的事了。
朱瞻基没有立刻看周忱,停顿了一下才说:“你在工部待的时间也不短了,如今温室的事由工部负责,玻璃更是你亲自督造的,应该对这两样东西有些了解了吧?你觉得水泥和玻璃如何?”
话音刚落,周忱再度陷入深思。
水泥与玻璃他自然明白,这两物的奇妙之处他这些日子亲眼见识过。
其一能让松散的沙子直接凝结成石般坚硬之物。
其二更以沙子烧制,却透明如水晶。
两者相合,所造温室更是令人惊叹,不少早期建成的温室里播下的种子,已有发芽的迹象。
他还特意去看过,发现这些幼苗与寻常时节长出的毫无差别。
相较之下,火炕、温泉之类,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这段文字讲述了周忱对玻璃和水泥的研究成果。
朱瞻基曾亲自演示过将玻璃制成镜子的方法,这让周忱对这两种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入研究。
他知道朱瞻基最初的目的是开发出更有价值的东西,而非简单的玻璃镜或温室。
因此,在回答朱瞻基关于这两种材料的问题时,周忱表现得非常谨慎。
他详细解释了水泥的特点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价值,认为它将成为大明未来建设的重要基础。
同时,他也承认自己对玻璃了解有限,但建议结合水泥使用可以提升建筑美感。
朱瞻基听后表示认可,并决定交给周忱一项任务。
整个对话体现了周忱的专业性和对新技术的理解,同时也展现了朱瞻基作为领导者的远见卓识。
朱瞻基轻轻摆手,让他坐下后,略作沉思才开口:“我计划拆除应天城内所有平民区的旧屋,再用混凝土为他们重建家园。
这样不仅能稳固地基,混凝土的坚固程度也足以抵御风雨等突*况,你觉得怎么样?”
“全拆掉平民区的房屋?”
周忱听罢,不自觉地蹙眉,看向朱瞻基问道:“殿下是要用混凝土为整座应天城的百姓建房?”
朱瞻基点头回应,那些平民区的房子大多年久失修,不仅环境恶劣,还难以管理。
但如果全部拆掉,改建成类似现代的小区,不但便于管理,还能消除大量危险建筑,同时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确实利大于弊。
“太孙殿下,仅凭应天平民的数量,这事恐怕不容易做到啊。”
周忱摇头,神情间带着几分难色。
混凝土虽好,但也有成本,而应天的平民数目众多,若每家每户都拆了重建,别说是否有足够空间,单是资金投入就极为庞大,恐怕得花上几千万两银子才能见效。
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太过复杂,绝非易事。
朱瞻基听出周忱可能误解了自己的意图,于是说道:“并非一次性全部拆除建设,而是先挑选一处危房最集中的区域作为试点,遇到问题也好及时调整。
若可行,再逐步推广,在未来一两年内彻底解决之前提到的那些难题。”
周忱闻言顿时有所领悟,点头笑道:“如此倒是我鲁莽了。”
见周忱理解了,朱瞻基也笑了,挥手示意他无需介怀,随后从桌上一堆文件中抽出一张刚画好的图纸交给身旁的小鼻涕,让他递交给周忱,并说道:
“你看看这张图,这是我特意为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楼房样式。
这种楼共有六层,每层能建三到四套住房,一套供一家居住。
由于楼与楼之间用楼梯相连,所以我将其命名为楼房……”
这些图纸是朱瞻基即兴绘制的,谈不上专业,甚至有些粗糙,但结合他的解说,还是能够大致明白其中的设计思路。
这些东西,实则是他借鉴了后世的小区住宅样式,加以调整转化而成。
大明的建筑规制并未限定房屋的层数,仅对房屋间的数量和梁架的数量有所约束,至于层数,则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这就为多层建筑提供了可能性。
再加上水泥的应用,以及大明发达的冶铁技术,制作钢筋并非难事,这样一来,修建高层建筑的最后一道阻碍也被克服。
思索之后,朱瞻基决定直接沿用后世的楼房设计。
一方面能够解决眼下应天府众多危房的问题;另一方面集中建设小区,未来管理起来也更便捷,完全可以每个小区派驻几名捕快长期驻守。
周忱见到这张图与图纸上的淡淡墨痕,心中已然明了,这些东西大约是这位太孙殿下才想到的新主意。
听朱瞻基解说,并查看他递来的图纸,周忱双目一亮,说道:“太孙殿下巧思非凡,此楼看似简易,若建成,一层六层高,每层四户,便是二十四户,若每户四人计,一栋楼可容纳近百人,如若成片建造,三四十栋楼便能轻松管理三四千人!”
“且若以水泥建楼,人力充足的话,不过月余便能完工!”
朱瞻基听见周忱提及一个月内造好一栋六层楼时,嘴角不由自主地抽动了一下。
谷塛
一个月建一栋六层楼,这岂不是要搞什么超级工程?
但转念一想,他也明白周忱话中的深意。
只要人手够,一个多月造好六层高楼,没有内部装饰倒也不是不可行。
虽然外表可能略显粗糙,但对于那些连避风挡雨都困难的人来说,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