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陌上归人待旧人(2 / 2)

朱瞻基在报纸上登载有关孔缙的事迹,也只是瞥了一眼。

他原以为朱瞻基这样做是为了减少朱棣强制孔缙参军这件事带来的负面影响。

谁料到结果虽然相同,只是路径不同,却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这些读书人竟然开始称赞自家老爷子仁慈?

如果这样的行为也算仁慈,那世间恐怕再无暴虐之人了吧?

朱瞻基听父亲说完,笑着说道:“我觉得这事儿挺好的啊!”

“哪里好?我看也就是你爷爷觉得好,他还落了个好名声呢!”

朱高炽翻了个白眼,表情复杂,又有些迟疑地说:“还有啊,那些读书人往北方去的事儿,你一定要让人拦住。

一帮连东西都扛不动,连鸡都不会杀的读书人,到了战场上能有什么作为?这不是白白给敌人送人头吗?”

“没事!”

朱瞻基摇头,不同意父亲的说法,说:

“这些读书人大概就是一时冲动罢了,真正北上去的人肯定不多。

到时候我会派人保护他们前往。”

“再说,你说的那种去了战场就送死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

这些读书人是来支持爷爷北伐的,你觉得爷爷会真的让他们上战场吗?指不定还会把他们当成珍宝般呵护呢,支持爷爷北伐的读书人可是太少了。”

谷緧

“再者,这些怀着热血的读书人,就算经历些战场上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历练,将来说不定还能给我们老朱家培养出几个能文能武的将领呢!”

“胡言乱语!满嘴胡言!”

朱高炽依旧认为让这些读书人北上不妥,他觉得这些人以后都是国家的支柱,好好栽培,都是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材。

怎么到了儿子嘴里就变成了能征善战的儒将了?

但他又不知该如何反驳朱瞻基,总不能说不让读书人支持皇帝吧?

朱瞻基见父亲无话可说,便笑道:“爹,第一份报纸已经有了模板,后面的内容就由您自己决定吧,我最多也就是管管朝廷的政策而已。”

“至于其他方面,比如民生、地方事务,以及诗词歌赋之类的,都得您亲自操心才行!”

“我知道!”

朱高炽心中正琢磨着读书人北上的问题,想找个法子劝劝他们。

毕竟这些人初衷都不错,怀揣着报国之心,若日后入仕,只要不忘初心,即便无甚政绩,也不至于成为祸患。

听罢儿子的话,他只是随口答应一声。

朱瞻基见状并未在意,接着说道:“再者,报社的事儿我看还得再完善一下。

首先是各部门分工和人手配置,不能全靠您一个人盯着。”

“你是说?”

朱高炽听见儿子提及报社的事,态度变得严肃起来。

他对报纸事务颇为关注,尤其是认识到报纸对读书人的影响后,更是放在心上。

但报社是他儿子提出的概念,他对其中的门道所知有限,因此对儿子的意见格外重视。

朱瞻基瞄了眼老爹,耐心解释道:“我的意思是,现在的报社架构太松散,这不仅不利于管理,还会导致职责模糊,甚至文章来源都不够稳定。

这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我打算重新规划人员结构。

设立一名总编,由您亲自担纲,统领全局。

其余按版块设置主编一人、副主编两人,每位主编或副主编手下配备三至四名责编。”

“责编的主要工作是初审稿件,筛除无价值的内容,将合格稿件送交主编;主编负责复审,挑选优质稿件后再呈给您,由您最终定稿,决定哪些内容刊登。”

“这样一来,不仅能帮您分担压力,还能更快找到合适的稿件。”

“至于供稿问题,您也需要安排专人撰写文章。

咱们家不缺钱,可以给他们补贴,让他们去各地寻找灵感,只要每月按时交出合格稿件即可。”

朱高炽听完儿子的话陷入沉思,权衡利弊之后缓缓点头道:“主编、副主编及责编的安排很妥当,稿件层层筛选后送到我这儿的自然都是精品。

不过……”

提起此事,朱高炽略作沉思,眉宇间微露不悦:“这般特意安排人撰写文章,此议欠妥。

文章讲究灵机妙得,一味追求数量难免损及品质!”

朱瞻基听罢摇头道:“质量无须担忧,这等角色我唤作记者,即记录实事之人。

他们所撰之文多为旅途见闻,例如赴民间考察,查验官员施政成效,了解民情民意,譬如上次我叫你派人暗访百姓之事,其文无需辞藻华丽,但求言辞通顺、事理明晰足矣。”

“记者……这称呼倒是贴切得很。”

朱高炽得知并非吟诗作赋之辈,便颔首应允。

朱瞻基笑道:“其余事宜皆无大碍,报社主笔副编与记者诸事,全权交付于爹便是。”

朱高炽闻言不禁笑骂:“尽知寻我这老父麻烦!”

“能者多劳耳!”

朱瞻基笑嘻嘻地拍了个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