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报啦!十一月十七日,《衍圣公孔缙北上面圣,弃笔从戎,瓦剌未灭,誓不卸甲,明军雄壮,皇上英明》………”
………
………
应天城中,报童的叫卖声宛如一道流动的风景。
报纸甫一问世,便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仅仅一文钱,买不起一个馒头,却能换来一份记录朝政、地方动态、民生百态及名家文章的报纸,对那些囊中羞涩的学子而言,无疑是欣喜之事。
虽有人轻视这低价报纸,但当他们听完他人议论国策而自己却懵懂无知时,便立刻坐不住了,悄然也去购买一份。
“诸位,这份报纸实属难得,朝廷大事、地理民生、名家撰述,皆具,仅需一文钱,堪称我辈之福!”
“兄台所言极是,据说此报由太子亲督,旨在让读书人早知朝政与地方事务,日后为官也好造福百姓,太子此举确显仁爱。”
“小哥,请再给我一份报纸,我要送给不在应天的好友,如此盛事不可让他错过。”
“我也要一份,刚好有个朋友在外地。”
“好,那就两份,我有两个朋友!”
……
不过片刻,满街的报童就被人群团团围住。
应天乃一国之都,文化底蕴深厚,人口逾千万,其中至少三成是读书人、官员或富商。
这些人大多识字,见报纸热销,自然好奇。
更何况只是一文钱,实在不值一提,众人更不会吝惜。
当然,也有些人不安分,想制造麻烦。
毕竟报纸热卖,就意味着有利可图。
应天这样大的城市,有君子亦有*。
这些人向来没有底线,平日无所事事,专以欺凌弱小为乐,如今眼见报童获利,怎能按捺住贪念?
即便这些无赖恶徒刚想对那些瘦弱少年下手,立刻就会察觉到,身后不知何时竟站出了一个佩带鸳鸯双刀的锦衣卫。
这些锦衣卫从不开口,只是静静地站在卖报少年背后,一股无形的压力便弥漫开来。
屡试不爽之后,不少混混被投入诏狱,竟使得应天的秩序大为改善,犯罪率直线下滑。
而一些精明的无赖甚至见到挂着“皇”
字背包的少年转身便逃。
他们深知,从此之后,这片土地上又多了一类他们无法招惹的存在。
毕竟,在应天,锦衣卫遍地都是,说不定你身边的兄弟就是他们的耳目。
如此一来,卖报少年们的安全得到了保障,一些聪慧的少年也开始大胆起来。
开始刻意前往读书人聚集之处,尤其是那些青楼酒馆门前。
这类地方聚集了最多的文人,官员富商也常在此流连。
对这些少年来说,以往这里是绝不敢涉足之地。
因为这里的任何人,只要稍有触碰,对他们来说都可能是一场灾难。
家中父母平日里反复叮嘱,这些地方只有文曲星老爷能去,怕他们冲撞了神灵,禁止接近。
可如今,他们忽然发现,这些所谓的文曲星老爷,似乎也没父母说的那么可怕,他们也惧怕某些人。
就是那些敲开他们家门、让他们穿上保暖棉袄的严肃大叔。
有了这些大叔的庇护,那些昔日对少年冷嘲热讽的文人,如今也会笑着称呼他们为小郎君或小娃娃。
再也不像从前那样,目中无人,好像脸上只有两个鼻孔一般。
不少买到报纸的文人或商人,拿到报纸后都会迫不及待地当场阅读。
有些人则边走边读,越读越入迷,最后停下脚步。
当然,文人或富裕阶层最爱去的地方无疑是烟花之地。
此时的时间,放在后世大约是清晨*点的模样。
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吆喝在这些繁华场所回荡,不少沉睡中的学者或达官显贵猛然惊醒。
匆忙间,有人衣衫未整便从楼宇中奔出,还有人在奔跑的同时套上衣物。
出来后才发现,原来是几个小个子的孩子扯着嗓门叫喊,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正要开口抱怨时,却听见周围许多人正在议论大明皇家人民日报的事,再定睛一看,正是那几个孩子在嚷嚷的内容。
得知这份报纸的由来后,众人都顾不上计较被打扰之事。
赶紧掏出怀中仅剩的几枚铜钱,急切地购买了一份。
报童一次携带的报纸数量有限,大约百份左右,太多的话,他们既不好拿,挎包也盛不下,拿在手上还容易损坏或沾染灰尘。
原本这是朱瞻基为了这些孩子考虑周全的结果。
然而,烟花之地向来是文人雅士喜爱逗留之处,随便一家青楼,每晚至少都有二三十人留宿。
一条巷子里更是聚集数百人,如此一来,几个大胆前来的报童刚吆喝完,手中的报纸就被一抢而空。
看着满满一兜的铜板,孩子们乐得合不拢嘴,按照太孙殿下制定的规矩,这些钱全归他们所有。
他们从未见过这么多铜板,这笔钱足够买多少个大饼啊。
但抬头一看,更多文曲星一样的读书人正朝他们走来,孩子们顿时眉头紧锁,
这些读书人一人就是一个铜板,两人就能换一个大饼,这么多,他们岂不是要吃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