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成立公司(1 / 2)

然而这里是应天,朱瞻基当然不会真的这样做,必要的装修还是要有的,至少在外表上不能破坏市容。

不过装修的事讲起来复杂,朱瞻基决定先建一个样板楼,再依样复制。

这样建成的房子会显得更为整齐、美观。

未来若有合适的机会,他甚至认为可以将应天打造成一座半现代的城市。

当然,这只是他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具体实施还需要很长时间,以及诸多专业人士参与规划。

若只凭他一人之力,纵使耗尽毕生精力,也未必能达成目标。

然而目前先行迁移部分物品,并无不可。

想到这里,朱瞻基身形略显挺拔,说道:“除却建造此物,应天的道路我也认为需要调整。”

“太孙殿下所指为何?”

周忱听闻此言,心中满是疑惑,不知朱瞻基提及的调整具体为何意,只能带着疑问的目光望向朱瞻基。

朱瞻基解释道:“如今应天的道路多由砖石铺设,砖石易松散、碎裂,加之马车频繁碾压,路面常留车辙。”

“既然水泥可替代砖石,何不直接以水泥修筑道路?如此定能让路面更为平坦且经久耐用。”

朱瞻基提到的问题,实则也是顾佐先前提出的问题之一。

这个时代诸多城市的道路多为砖石或石板,用于建城尚可,但用于铺路却不甚理想。

尤其是马车通行频繁之处,砖石非整块结构,一旦受压便易下沉,若缺乏及时维护,必会出现深坑。

特别是城门口等区域,马车与牛车并行,地面若稍有松动,便可能形成巨大凹陷。

逢雨季,则不仅积水成患,还常导致车辆陷入,阻塞交通。

此类琐事虽非大事,却年复一年困扰百姓,户部每年拨付工部用于修缮道路的资金数目庞大,遇特殊情况,单年度修路费用达数百万亦属平常。

故而,水泥问世之后,朱瞻基首想到的便是修路。

要富强,先修路!

先将应天的道路改造,树立典范,再逐步向外扩展,只要资金充足,朱瞻基便不会终止修路计划。

周忱听罢朱瞻基之言,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用水泥修路,这主意他从未想过。

尽管他接触水泥已有时日,但更多考虑的是修筑城墙和房屋。

可听了朱瞻基的话后,他不禁细细思索起来。

周忱深知水泥的成本优势,比砖石更为低廉,制作起来也不复杂。

尤其在施工中掺入更多沙石,成本进一步削减。

而且水泥一旦硬化,便能形成坚固的整体,若整座应天城的道路皆为整块石材铺设……

周忱光是想象,就能预见诸多便利。

“殿下英明!”

念头至此,周忱立刻上前拍了个马屁,接着说道:“殿下,臣以为此举不仅于此,更应全面推广,尤其是官道建设。

如若以水泥浇筑,往来将更便捷、迅速,且年年可省去疏通费用。”

朱瞻基听罢,略显诧异地看了眼周忱。

不得不说,此人思维确实敏捷。

自己才提了个头,他已规划出后续布局。

……

用水泥修筑官道?

这当然在朱瞻基的考量之内。

但凡事讲究循序渐进。

修路首要是培养熟练操作水泥的工匠,以及具备桥梁建筑能力的技术人员,这是重中之重。

缺乏这些专业力量,即便路修好,也会隐患频出。

单是地形勘测与线路设计,便是复杂的学问。

没有成熟团队,即便想动工也举步维艰,完工后也可能状况百出。

这不是朱瞻基希望看到的结果。

因此他心中早有定计,一切从易入手,逐步推进,待技术成熟再全面铺开,而非贸然行动。

想到这儿,朱瞻基笑了笑:“此事无需着急,官道之事等应天事务处理妥当后再议,不过有一项工作眼下必须着手。”

周忱听后略有失落,这位殿下总是如此“不急”

上次那个望远镜让他费尽心思却百思不得其解,但那位太孙殿下自那以后却仿佛将此事抛诸脑后,未曾提及半个字。

他多次想要发问,却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机会,直至今日,仍不知这位太孙殿下是否还记得这个望远镜。

此刻听闻太孙殿下说“不急”,他不禁觉得自己如同俗话所说,皇帝不急太监急。

然而当他听完后面的话,顿时来了精神,立刻转向朱瞻基,恭敬地说道:“请太孙殿下示下!”

“嗯,这事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非易事。”

朱瞻基点头沉思片刻,接着说道:“如今工部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由你操持,我打算对工部做一些调整,先听听你的意见。”

“调整?”

周忱听罢,心中微微一怔,随之屏住呼吸。

自古以来,改革并非小事,商鞅变法与王安石的新政便是前车之鉴。

前者虽变法成功,却落得自食其果;后者虽无性命之虞,却终生郁郁寡欢。

因此,当朱瞻基提及改革时,周忱内心忐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