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他们仿佛看见那些书生流出口水的模样。
可偏偏挎包里的报纸已经售罄。
“什么?你这里也没有了吗?”
晚到的一些人连续询问几个报童,得知报纸已售完后,不禁捶胸顿足:
“唉,都怪银川姑娘,非要纠缠不清,不然我怎么会错过?”
“郑老不愧是我们淮西的儒学大师,《夜赠李柘》这首诗写得太好了,你看这两句‘秦淮人家酒欲浓,云泼月色登枝头。
我与繁花千千树,陌上归人待旧人。
’好诗,真好诗!”
街边的一家青楼门口,买到报纸的人们当场打开阅读,读到精彩之处,便高声朗读出来。
周围还有一些未能购得报纸的人,听见那人朗读,心中越发瘙痒难耐。
偏偏此人读诗只挑头尾,不读中间完整内容,让人听得直想冲上去抢过报纸才能平息心中的愤懑。
这里买报之人并非单一喜好,有人醉心于诗词歌赋,有人关心朝廷大事,也有人热衷于民生地理。
看到读诗吸引了众多目光,立刻有人高声说道:
“你们看看头版时政,第一条,五十九代衍圣公孔缙,十七日北上面见圣上,竟然弃文从武,此事真假如何?”
衍圣公的名字在士林间影响深远,众人一听此言,纷纷围拢过来。
一位中年男子仔细看过报纸后点头说道:
“应当不假,这份报纸本由太子殿下创办,其内容自是可信。
再看第二段,皇上因衍圣公的言行深受感动,特降旨意:只要衍圣公在战场杀一蛮夷,便可官升一级;若能斩杀十四人,则可获世袭罔替的公爵之位,皇上仁爱,衍圣公日后或许将一门两公爵了,这是我儒家前所未有的盛事啊!”
“唉,我常听人讲,皇上厌恶文人,偏爱武功,今日看来是我们误解了皇上的良苦用心。
皇上对我们这些读书人关怀备至,衍圣公更不必说,古有班超、班定远弃笔从戎,封侯万里,今衍圣公北上千里,杀敌封公,也不逊于汉时班定远啊!”
“此言极是!皇上尚武并非毫无缘由,宋朝的教训历历在目,我们读书人肩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如今蛮夷侵扰边关,我等怎能安然无事?衍圣公弃笔从戎,实为我们读书人的典范,谁说只有武人才能上阵杀敌?我们读书人难道只能舞文弄墨?诸位兄长,男子功名当在沙场取得,我已决定,明日便北上,不灭蛮夷,誓不卸甲!”
“说得真好,男子功名当在战马之上获得,这才是我大明的好男儿!兄台,陈某愿与你并肩同行!”
“大明威武,明军威武,皇上威武,衍圣公威武!诸位兄长,衍圣公都能弃笔从戎,我们这些读书人怎能让衍圣公独享荣耀?”
7017k
------------
报纸的畅销程度让朱瞻基感到意外。
短短一天内,三十多万份报纸便销售一空。
此外,他还特意吩咐报社多印制了一些刊物。
与此同时,民间掀起的参军热潮,也让朱瞻基感到意外。
不知是谁首先发起了“学孔缙”
的风潮。
这让朱瞻基意识到,他对这个时代孔家这位衍圣公在读书人心中的威望还是低估了。
孔缙放下笔杆投身军旅,一时间,应天几乎有上千名读书人开始召集朋友,准备北上参军。
而他的爷爷也因此一夜之间改变了长期以来在读书人眼中穷兵黩武、冷酷残暴的形象。
听到这个消息,朱瞻基既哭又笑。
特别是得知一些读书人居然认为之前误解了皇帝,捶胸顿足痛哭,高呼皇帝仁慈时,他更加哭笑不得。
朱瞻基不知道当这些消息传到他爷爷耳中时,爷爷会有怎样的表情。
他的爷爷从未掩饰自己的登基过程,也从未否认建文帝的存在。
甚至他自己也常常用这件事来调侃自己。
就像形容自己的傻父亲一样,他也经常调侃自家出身,却出了个大圣人,像是阴沟里跳出了个棉花团。
现在这件事,朱瞻基觉得比朱家出了个傻父亲还要令人啼笑皆非。
毕竟他爷爷杀的读书人快赶上太爷爷朱元璋了。
前一刻还在图谋篡位的阴沟里,下一刻就成了读书人嘴里的洁白棉花球。
这些人不但没骂他,反而开始赞美起他?
突如其来的转变,估计朱棣都会惊呆了吧?
这明明是用来坑害孔家的计策,如今却成了他仁慈的借口?
朱瞻基想到这里就觉得好笑,他爷爷这辈子怕是头一次被读书人称为仁慈吧?
仁慈?
要是让孔缙听到这话,估计一张老脸都要气成煤炭色。
“你这孩子,说不清你是损我,还是夸我!”
朱高炽自然也在留意报纸发行后的影响。
他也听说了爷爷在民间读书人口中的形象转变。
还有那些嚷嚷着要北上的读书人,这一切都让他措手不及。
他把报纸当作一个让读书人提前了解朝廷政策的工具,将来做了官,也能学到治理百姓的方法。
没想到这些人听到孔缙放下书本去当兵的消息后,竟积极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