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作思考后,他吩咐刘柘:
“你去知会一声,先让人准备好铁矿石、石灰石、石膏、煤炭以及黏土这些材料,全都送到砖窑那里,再让人将它们全部研磨成粉末。”
刘柘听着这些材料的名字,满心疑问。
黏土和石灰尚能理解,毕竟黏土是烧制砖石的重要原料,石灰也曾被用于建筑之中。
然而铁矿石、煤炭乃至石膏,这分明是做豆腐的材料啊!
尽管心中疑惑,但他还是答应下来,立刻安排人着手准备。
对于工部而言,筹备这些石灰石、石膏、铁矿石、黏土和煤炭之类的东西并不困难。
加上工部尚书黄福素来不管事,下属们对朱瞻基的命令自然不敢怠慢。
朱瞻基的指令下达后不到一小时,所有所需材料均已备齐。
当他跟随刘柘来到砖窑时,发现工棚里早已堆放着他需要的各种材料:石灰石、煤炭、铁矿石、石膏、黏土,样样俱全。
不仅如此,那些不知如何办到的人们竟还将每种材料的数量备得充足,并且完全按照他的要求,将它们研磨成了细腻的粉末。
寒冷的冬季里,砖窑附近的温度并不低。
炽热的工棚内,匠人们正忙着制作泥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区,制作完成的泥胚上还会刻有每位匠人的专属标志。
在这个时代,这也算是一种问责手段。
据朱瞻基所知,他的皇祖父正在建造的顺天府,据说每一块地砖都能追溯到制作它的工匠。
这种方式对那些地位低下的工匠来说并不友好,但从某种角度看,也体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工匠精神。
负责人见到刘柘陪同朱瞻基前来,还有一群锦衣卫跟随,立刻紧张地迎了出来。
朱瞻基对这位负责人不感兴趣,待其行礼完毕便随意打发了。
刘柘注意到朱瞻基的目光落在泥胚上,便在一旁笑道:“太孙殿下,此处窑烧制的砖石将送往书院作为地基使用,而用于建房的砖石则会在更优质的窑中烧制,并由专人挑选,只有合格的砖石才能送来。”
朱瞻基点头表示理解,但他对砖石的兴趣更多源于这个时代制度上的诸多问题。
听了几句后,他并未过多关注,而是径直走到已研磨好的几种用于烧制水泥的材料前。
随手拿起一块木板,捣弄出一些材料后,对刘柘说道:
“叫几个工匠,按我刚才调配的比例,每种材料都取一些出来,让人把它们混合好,放进窑里烧制,烧到快融化的程度时马上停火,等温度降下来后再加入石膏,重新研磨成粉!”
“太孙殿下,这是何意?”
刘柘一脸疑惑,不明白朱瞻基想做什么。
如果是烧砖瓦之类的事还能理解,但从朱瞻基的语气来看,似乎是在搞某种粉末。
用了铁矿石、石灰石、煤炭、黏土,甚至还有石膏。
难道这位太孙殿下最近遇到什么炼丹的术士了?
想到这里,刘柘的脸色变得凝重,尽管他对术士了解不多,但也知道这些人大多是在骗人。
如果太孙殿下迷上这种事,对他们这些从太子府出来的官员来说绝非好事。
朱瞻基看了眼刘柘,懒得解释太多,毕竟水泥这种东西,光靠语言描述,就算讲三天三夜也未必说得清,不如等做出实物再说。
于是朱瞻基思索片刻后说道:“照我说的做就行,烧制需要时间,完成后直接将成品送至太子府,我有用处。”
“遵命!”
听闻此言,刘柘不敢多问,只是点头答应。
朱瞻基稍作停顿,又补充道:“哦对了,另外找些工匠研究一下,看能不能在地砖表面添加一层光滑的陶瓷釉面,还有这种砖子可以做得更薄些,一旦完成就一起送过来。”
刘柘正想着术士相关的事宜,听见朱瞻基提到新事物,略加思忖后点头道:“釉面与砖石结合应该可行,臣即刻让人着手试验。”
朱瞻基满意地点点头,交代完毕便不再久留。
水泥之事并不复杂,工艺简单,只要依计行事,很快就能完成。
他只需等刘柘那边烧制出样品,试验水泥强度后再做决定是否采用。
随后便可安排建立专门的厂区,立刻投入量产。
至于最后提及的瓷砖,则是临时兴起的想法。
水泥虽实用,但在美观上稍显不足。
既然是打造世界第一门,外观也得讲究。
朱瞻基显然不会仅限于水泥,而瓷砖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尽管它最初由意大利人发明,但对大明而言,仿制出来绝非难事。
毕竟大明的制瓷技术远超西方。
他甚至已经盘算好,等工部研制出瓷砖后,皇家学院的五十六根石柱将全部换上特制的陶瓷饰面,绘制上大明的人文与历史。
如此一来,即使失去石柱,单凭瓷器的品质也不会失了气派。
即便历经千年,只要无人刻意损毁,瓷器的坚韧性足以让这一切完好留存。
说不定还能流传为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