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奖赏(2 / 2)

深深瞥了一眼低头不语的朱高煦,又看向朱棣,朱高燧硬着头皮叩了个头,仿佛借此发泄内心的不满,愤恨地喊道:

“草民……朱高燧领旨!”

“嗯!”

朱棣淡漠的声音传来。

……

……

“也就是说,父皇的意思是,我可以自行组建并训练一支军队?”

应天府,宫中,朱瞻基捧着新送来的圣旨,嘴角扬起笑意。

毕竟,属于自己的军队,这可是每个男人都梦寐以求的事。

尽管这支军队对朱瞻基而言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当这一刻真正到来时,他的内心依旧抑制不住激动。

身旁的张懋看到朱瞻基的神情,亦觉兴奋。

早在幼军初建之时,朱瞻基便承诺过让张懋参与其中,虽这意味着他将失去锦衣卫的地位,但相比起来,加入幼军显然更有发展前景。

思绪飘忽间,张懋带着几分复杂神色说道:“殿下,除此之外,衍圣公孔缙远赴战场,父皇为其一心报国之情所动,准许其入伍。”

“更特旨规定,每杀一敌,爵位提升一级;杀满十四人,再封国公;往后欲继承衍圣公爵位者,须上阵杀敌,杀敌数决定爵位高低!”

“噗!”

朱瞻基一口热茶差点喷出,震惊之下,刚入口的茶水尽数喷洒出来。

见到一群宫女和太监急匆匆地跑出来整理场面,朱瞻基挥挥手让他们离开,随后一脸难以置信地问:\"皇上真的这么做了?'

'确实如此。

'张懋点头回答。

'做得太好了!'

看着张懋肯定的眼神,朱瞻基想到孔家子弟即将投身战场,不禁露出几分幸灾乐祸的笑容。

然而他转头看见张懋听到自己话后的奇怪表情,便轻咳一声说道:

'咳咳,我是说孔缙这件事办得不错,这才符合孔圣人的后代啊。

在我看来,以往那些读书人对孔圣人的理解全错了。

就像那本《论语》,我明白其中有不少话,那些读书人的解读简直就是胡乱猜测。

比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还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分明都是在教我们打仗呢。

'

朱瞻基越说越起劲,随口引用了几句熟悉的《论语》内容。

看到张懋一脸迷茫的样子,他开始一本正经地为这些句子做起了另类解读:

'瞧啊,\"朝闻道,夕死可矣\",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早上领悟到敌人的计谋,到了晚上就得把敌人消灭,这样才能成功。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说的是敌人远道而来,必然立足未稳,我们应该立刻出兵阻击,这才是最畅快的作战方式。

'

张懋:\"...\"

听着眼前这位皇太孙胡诌八扯,张懋几乎怀疑自己以前读的书都是假的。

虽然清楚朱瞻基所说的不过是瞎编乱造,但仔细琢磨一下,又觉得似乎有些道理。

想到这里,张懋既好气又好笑。

要是孔圣人泉下有知,发现自己说过的话被这样歪曲解释,会不会直接从坟墓里爬出来?

偏偏说出这些话的是眼前这位未来的皇帝。

听完朱瞻基的话,张懋哭笑不得地拱了拱手,说道:\"太孙殿下说得极是!\"

'哈哈!'

朱瞻基见张懋这般反应,也忍不住笑了,说道:

'看吧,你也觉得我说得有理,所以有些事情啊,不能一味相信古人的解释。

孟子不是说过吗?完全相信书中的内容,还不如没有书。

'

“况且这些先贤并非孔圣人亲口所言,又怎能知晓孔圣人当时心中所想?也许孔圣人真如我这般想法,认为我是最理解他的人,反倒是那些先贤的注解,或许会让孔圣人生气。”

张懋内心想着,你可是太孙殿下,你说什么都对!

然而听着朱瞻基的话,他却觉其中颇有深意,如此一来,倒让他不知如何应答。

所幸朱瞻基并未在此多言,转而问起另一件事:

“我三叔现在如何?可有好消息传来?”

张懋听闻此话,心中顿时松了口气。

再这样闲聊下去,他怕是会对过往所学产生怀疑。

急忙答道:“*殿下因罪被皇上暂革身份,降为平民,并即将押送回应天府,待北伐结束,再由皇上亲自恢复*身份。”

朱瞻基听后眉头微皱,心中虽不悦,却未表露。

自己好不容易将三叔震慑回去,如今皇祖父却直接将人送了回来,实在令人无奈。

他深知,失去*身份的三叔绝不会就此安分。

毕竟这只是暂时的处分,于三叔而言不过是轻描淡写的小事罢了。

想到这里,朱瞻基看向张懋,问道:“这次锦衣卫能控制住我三叔吗?”

张懋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说道:“太孙殿下,此番是皇上亲自派员押送*回京,沿途都有专人监管,以确保*遵命。”

听罢,朱瞻基心中明了,看来皇祖父这次是动了真格。

若老朱亲自监督,朱高燧还敢妄动,那便是自寻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