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能!”
王通闻言,尴尬地挠了挠头。
听了朱棣的话,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话多么荒谬,一时之间竟说不出话来。
朱棣思索片刻,说道:“樊忠,派个人给太孙送朕的旨意,命太孙自行征调民间纺织器械,另下令纺织局调拨所有器械与人员归太孙调配。”
“臣领旨!”
樊忠恭敬地答应。
朱棣点点头,又看了看地上跪着请战的几人,最终还是决定放弃他们劫掠草原的计划。
主要是如今草原已开始下雪,放眼望去尽是白茫茫一片,小队容易迷路。
大军则可能惊动敌人,被马哈木察觉,小部落见到也会立刻逃走。
于是他放弃了这个念头,说道:“都起来吧,劫掠之事待雪融化后再议!”
众人听后明白皇帝已经放弃这一计划,等到雪化时,快到春天了,那时天气变暖,有没有手套差别不大。
不过朱棣并不在意这些人的想法,他有更深远的考量。
此次北伐之前,他的长孙就向他提过许多关于征服草原的战略。
虽然某些事物在他眼中显得颇为青涩,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不少可取之处。
比如让草原人接受大明的管辖,如今的草原已非昔日可比。
北元*后,草原人四分五裂,即便他起家时的队伍里也有由蒙古人组建的骑兵——朵颜三卫。
这支骑兵原属宁王朱权麾下,后来被朱棣高价买下,并从中挑选强壮者重新组建了自己的朵颜三卫。
巧合的是,大明境内还有其他由蒙古人组成的军队。
当年太祖北征时,尤其是在1387年和1388年的战役中,俘获了数十万蒙古人。
尽管这些蒙古人在瓦剌和鞑靼兴起后变得反复无常,但朱棣清楚,这并不代表大明无法统治蒙古人。
只是他们的希望还未完全破灭,一旦希望消失,统治他们并非难事。
在他看来,蒙古人对抗大明的力量仅在于骑兵。
一旦蒙古人失去骑兵,对大明而言不过是轻而易举之事。
然而,他大孙子提出的羊毛收购计划或许不适合瓦剌与鞑靼部落。
但对于已被征服的朵颜三卫和其他蒙古部落来说,则完全可行。
如今他在世,这些朵颜三卫及其他蒙古卫所因惧怕他而不敢轻举妄动,正是最佳时机。
此时只需让这些卫所从养羊中获利,无外患干扰下,必会大量养羊。
如此一来,养马的人自然会减少。
不出十年,这些人便能成为合格的牧羊人,即便再出现野心勃勃之人,没有马匹,对大明又能构成何种威胁?
因此,当几位侯爷伯爷提议劫掠时,朱棣虽有心动却很快打消念头。
既然羊毛如此重要,何不试试他大孙子的办法?
即便失败,对大明亦无损;若成功,却是惠及后世的大功。
在他看来,这些草原上的养羊部落不仅不可劫掠,还需加以保护。
让他们自愿依附大明,为大明牧羊。
若有人胆敢侵扰他们,大明甚至会派兵守护。
让他们享受安宁的生活,适应靠放牧也能过好日子的习惯。
而对于那些始终与大明为敌的人,例如马哈木和鞑靼,就要狠狠打击,摧毁这些部落的力量。
让已归顺大明的蒙古人彻底绝望。
想到这里,朱棣明白了自己接下来该做的事。
看着北边漫天飞舞的大雪,深吸一口凉意的空气后说道:
“传令下去,自今日起,凡是追随我大明的部落,效力于我的部族,大明一律接纳。
如若愿意为大明放牧,大明军队可提供保护,开放交易市场,食盐、布匹、陶瓷、粮食等皆可交换。”
“陛下英明!”
朱棣话音刚落,群臣齐声附和。
尽管不清楚为何下此命令,但在他们心中,朱棣便是唯一的统帅,每道命令都需遵从。
在一旁负责后勤的官员见状,也不甘落后地随声附和。
毕竟别人喊了,自己不喊,万一被皇帝记住怎么办?
就在所有人都响应时,
忽然,一直被物资车队挡住的营门处传来一声凄厉的哀嚎:
“呜呼哀哉!臣孔缙冒死上奏圣明天子陛下,陛下北伐暴元,本是美谈,然而用人不当,朝中监国昏庸,亲近奸佞远离贤才,设立无用医馆,废弃儒家正统,挑起争端,损害贤者声誉,百姓怨声载道,朝廷动荡,大明危矣,此乃生死存亡之际,臣孔缙拼死求见,恳请圣明天子回朝惩恶扬善,平定天下,为陛下赢得威名,不负百姓期望。
臣孔缙虽死无憾!”
……
这声音悲切,犹如杜鹃啼血。
朱棣震惊!
众将亦是愕然。
众人脑海中同时浮现疑问:
这是谁的部下,竟如此大胆?
难道不知陛下刚颁布了军令?
即使有了食盐和手套,你此时跑出来说皇帝回朝?
这究竟是谁赋予了你这样的胆量?
朱棣先是一怔,甚至没留意那人讲了些什么,便随意地把手插在腰间,侧头对身旁的樊忠问道:
“他刚才说自己是谁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