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明鉴,末将并非在指您,末将说的是李彬。
您可别信他的鬼话,这盐理应分给末将的骑兵才是。
这么上等的盐,配给骑兵食用,马儿吃了肯定膘肥体壮,末将敢发誓,到时候马哈木见到末将都得逃之夭夭!”
他话音刚落,仿佛触发了连锁反应,周围几位也随之叫嚷开了:
“管他骑兵步兵,遇到我的神机营,再多的敌人也是有来无回。
这盐该归我们神机营所有。
有了它,咱们兄弟瞄准时能更精准,装填炮弹也更快捷!”
“装填快有什么用?神机营又不上前线厮杀,普通盐就够用了。
如此珍贵的盐,给他们岂不是暴殄天物?依我看,不如拨给左哨的好!”
“放肆!”
眼见局面又要混乱不堪,朱棣重重一拍桌子,沉声呵斥。
“诸位爱卿,莫要再争!”
听见朱棣发话,众位侯爷伯爷纷纷闭嘴,连忙低下头去。
朱棣见状更加恼怒,指着李彬便训斥道:“不过区区一点好盐罢了,难道你们从未尝过咸味不成?这点东西能有何作用?够几个士兵果腹?还说什么力气倍增?李彬,你且给朕算算清楚,这点盐究竟能让几个人有力气?”
“皇……陛下!”
被点名的李彬缩了缩脖子,声音颤抖地回答:
“这个,盐量尚算充足。”
“尚算充足?”
听到这话,朱棣微微一怔,随即板起面孔追问:“具体是多少?”
李彬战战兢兢地瞄了一眼朱棣,答道:“大约足够右军吃上一个月。”
“一个月?就这点东西就能把你脑子里的蠢念头折腾出来?”
朱棣下意识脱口而出。
说完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于是转头看向李彬身边的柳升,继续质问:“如此上乘的盐,他刚才提到的数量是多少?”
柳升本就被点名,此刻早已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说道:“启禀陛下,足以供应神机营两个月所需。”
朱棣沉默半晌,目光在众人之间来回扫视。
恐怕担心朱棣逐一询问,其余人也急忙表态:
“陛下……”
“皇上,足够中军将士食用半月之久。”
“皇上,足够右哨支撑整整三个月。”
“左哨同样能维持三个月。”
“右掖可保障四十日。”
“左掖则能供应五十日。”
朱棣沉默良久。
……
朱棣恍如置身梦中。
这盐的颜色是否诱人无关紧要,其纯粹的咸味已足以说明一切。
朱棣对这背后的含义再清楚不过。
盐本为剧毒!
过量摄入必致人于险境。
同时,优质盐产量稀少,稀缺性决定了它无法广泛流通。
这也是为何优质与劣质盐价差悬殊的缘由。
并非朝廷不愿推广高品质盐品,毕竟这对国库亦是丰厚收益。
只是优质盐储量不足,难以惠及大众。
因此,即便朱棣初见此盐叹为观止,却也不至于彻底震撼。
毕竟再珍稀之物,对他而言终究只是寻常。
哪怕此盐品质卓绝,若供应有限,也只能让日常膳食稍显精致罢了,并无实质意义。
但如今情况截然不同。
这批盐的储备足以支撑一支军队数月所需。
这背后意义非凡!
切莫轻视这区区食盐。
行军打仗全凭体力与意志。
唯有摄入足够的盐分,方能保证战斗力。
平日虽不缺盐,但所供皆为劣质品。
长期食用易引发疾病。
将领们并非冷血无情之辈,他们心系麾下士卒。
若因食盐问题导致战损增加,换谁都难以承受。
朱棣瞬间明白了众将的关切所在——他们是在为士兵的利益据理力争。
想到这里,朱棣目光转向督粮官,沉声问道:
“你且回答朕,此新盐出自何人之手?是否大明近期发现的新盐矿?目前产能几何?运输是否便捷?能否满足大军所需?”
朱棣一口气抛出五问,督粮官额头渗出冷汗,拱手回禀道:
“禀陛下,这新盐乃是由太孙殿下所发现。
至于是否为新盐矿,臣并不清楚;至于产量如何,臣亦不得而知。
但臣临行前,户部尚书夏大人嘱咐臣,若陛下询问,让臣转达四个字。”
朱棣听闻夏原吉之名,眉头微皱,平静说道:“何字?”
督粮官俯身答曰:“回陛下,夏尚书言‘取之不尽’。”
“取之不尽?”
朱棣微微一愣。
督粮官点头续道:“如今臣所运来的,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仅够大军数日所需。
今应天府新盐之价已降至五十文一斤,夏尚书还说,这盐日后定会源源不断运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