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叔,我问您,咱们打仗到底是为了什么?”
朱高煦沉默良久,无言以对。
别人他不清楚,但他自己打仗就是为了展现实力,毕竟老爹多次拍拍他肩膀鼓励他努力表现。
十六
这话自是难以出口。
见朱高煦沉默不语。
朱瞻基转而看向坐在御座上的朱棣,朱棣察觉到他的目光,略作停顿后,也将视线投向御道上的众位大臣。
此时,群臣见皇帝注视,皆陷入沉思。
片刻,一位老者从队伍中走出:“太孙殿下,臣以为我军出征旨在驱逐外敌,*华夏,为汉人重开锦绣江山!”
“您是?”
朱瞻基盯着这位老者,不禁挠头。
他平日不过问政事,对朝中官员并不熟悉。
听闻此言,老者并未动怒,只淡然一笑:“臣乃户部尚书,夏原吉。”
---------
夏原吉?
夏原吉对我有意???
朱瞻基眨了眨眼,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个人的身份。
在永乐年间,若论后世名气之盛,当属三宝太监郑和。
然而,若问朱棣心中何人最为关键,眼前这位掌控朝廷财政的夏原吉,无疑是首选。
朱元璋临终前,还不忘留下一句“夏原吉爱我”,以此表白,足见此人地位非凡。
朱棣素来挥霍无度,北伐五次,征服安南,派遣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迁都北京……
单单这些项目,换了其他朝代便是举国之力也难成,稍有不慎便会财政崩盘。
然而朱棣逐一完成,并且成功。
这背后如果没有夏原吉,朱棣恐怕会变成另一个“好大喜功”
的隋炀帝。
也正是因此,在朱棣弥留之际,才说出那句“夏原吉爱我”
。
因为夏原吉是他朱棣背后最坚实的支撑。
没有夏原吉,或许就不会有那位威名赫赫的永乐大帝。
可以说,在朱棣心里,夏原吉的地位远超太子朱高炽。
想到这里,朱瞻基眼中闪烁光芒,深深一揖:
“晚辈朱瞻基,参见夏大人!”
“不可,不可,太孙殿下万万不可!”
夏原吉正在抚须,忽然看到朱瞻基对他行礼,顿时大惊失色,急忙搀扶道:
“老臣不过是微臣,太孙殿下乃是储君,君尊臣卑,怎可如此?”
“夏大人无需挂怀,大人主管户部,功绩卓着。
若非您,沙场奋战的将士恐会忍饥挨饿,我大明又怎会有今日之兴盛?因我是储君,故而向大人行礼,此乃代表大明感谢您的辛劳!”
“太孙殿下,老夫……我……”
夏原吉听闻朱瞻基所言,心中突然涌起复杂的情绪,唯有他自己知晓,这些年户部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
河南旱灾、山东旱灾、福建倭乱、北征、南讨、下西洋……
国库每年不过三四千万收入,《永乐大典》一项便耗费数百万,还要修建顺天府城,疏浚运河。
三司六部个个都向户部索求,他每分钱都得精打细算。
此刻忽然听到身为储君的朱瞻基这般说道,他瞬间觉得多年的付出总算有了意义。
“……多谢太孙!”
夏原吉擦了擦眼,深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情绪,向朱瞻基拱了拱手,便沉默不语。
有些话放在心里就好,说出来只会惹麻烦。
朱瞻基也知适可而止,没再开口。
接着转头望向御座上神色淡漠的朱棣,继续说道:
“皇祖,驱逐外敌,复兴中华固然是我们作战的缘由,但并非最终目标。
我们作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朱瞻基稍作停顿,环顾四周,高声说道:
“我们作战的目的是为了让国家安宁,让百姓富足。
作战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让大明有一个安稳的环境,使我们的政策得以顺利推行,从而改善百姓的生活。”
“在我看来,战争与政治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或缺。
战争服务于政治,而政治推动战争以实现其价值。”
朱瞻基的声音清澈洪亮,传遍整个殿堂。
朱棣眉峰微动,陷入沉思,夏原吉的目光也随之深邃起来,望着滔滔不绝的朱瞻基,额头的皱纹又添了几许。
打仗之事不论理由如何,户部始终是最为艰难的一方。
如今的户部更是年年如履薄冰。
跪于地上的朱高炽也颇为惊异地扭转身子,注视着这位有些陌生的爱子。
就在众人思索朱瞻基话语含义之际,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突然响起:
“那个,大侄子,这所谓服务于政治之类的话,《贞观政要》里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说法呢?”
朱高煦傻乎乎地站出来。
“蠢货!”
朱瞻基默默地为这个二叔感到悲哀,低声嘟囔着。
他觉得自己的这位二叔一定是被某位不负责任的皇帝给误导坏了。
大概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如今还只是一个亲王。
“蠢货?”
朱瞻基的声音不小,朱高煦听到后,一脸疑惑地反问:
“蠢货是什么东西?”
朱瞻基:(无奈脸)...
“嗯,蠢货就是用沙子建造的堡垒,能抵御百万敌军,简称蠢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