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
慢?
这叫慢?
知道的以为是在建书院,不知情的还以为要建座小京城呢。
现今永乐十二年,按他说的,永乐十九年书院才成,前后不过六七年光景。
这他妈哪门子的快?
若再拖延下去,恐怕老朱人已归天,而学院尚未成型。
似乎察觉到了朱瞻基的意图,刘柘先是一怔,随即醒悟过来,苦笑着立刻回应:
“太孙殿下有所不知,实非臣不愿加速,而是殿下提出的要求,某些事难以速成。
尤其是那学院大门,仅殿下提及的五十六根石柱,即便运送至此,至少也需四年,还不算开采所需时日。”
朱瞻基听罢亦觉烦闷,校门乃一所学府的门面,自不可轻忽,更何况是皇家学院。
于是他随手借鉴了后世几所名校的校门设计,还让工部挑选出最为宏伟的一款,即传说中的“世界第一门”,造价八千万,由五十六根石柱与二十七个门洞组成。
适逢大明建国五十六载,此数目正相契合,且此门观之亦甚佳。
经讨论后,朱瞻基决意打造这一世界奇观。
但刘柘的话显然是在给他的计划泼冷水,若延至永乐十九年,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想到这里,朱瞻基提议:“那改用砖石如何?或许能省去不少时日。”
“殿下,若用砖石,恐难达到您的期望。”
刘柘摇首否定了这个方案,“砖石堆砌必留缝隙,外观似寻常城墙,如此则与国子监无异。”
朱瞻基闻言眸光微闪,忽然问:“你的意思是,只要不留缝隙即可?”
“正是!”
刘柘虽不解其意,但仍点头应允:“若有太孙殿下替代石柱的妙法,臣有信心于五年内完成两所学院。”
“五年太久!”
朱瞻基摇头,竖起一根指头说道:“我只给你一年!”
“绝无可能!”
刘柘听后毫不迟疑地苦笑摇头。
------------
即便只是修建一个小庭院,也需要两三个月,从打地基、烧砖瓦、垒墙到上梁、铺瓦,这还不算那些细节上的活计,整个流程走下来,两三个月已经算是迅速的了。
若再慢些,恐怕还要耗费数月乃至数年。
有的大家院落,更是几代人齐心协力才得以完工。
更何况是一座占地近六千亩的学府,这规模几乎相当于一座小型城池。
一年之内怎么可能办到?
朱瞻基并未搭理刘柘的话,既然他开口了,自然已有把握。
按照这个时代常规的施工速度,要在这么大的面积上建起一座学府,确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但听刘柘说完后,他也大致明白了时间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修建房屋本身耗时不多,主要是前期筹备各种材料费劲。
单单采伐石材就是一项艰巨工程,特别是那些巨大的石柱,既庞大又沉重,不仅需要大量人手,还需特殊手段才能运输。
毕竟这不是未来,那个时代有各种大型机械,能将建筑玩出无数新花样。
在这个年代,一切成就全靠人力慢慢积累,虽然有所创新,但终究离不开人力。
每一座惊世骇俗的建筑背后,所投入的时间都是后人难以想象的。
然而对朱瞻基而言,他比这个时代的人多了更多选择。
既然选材困难,为何不用别的替代品呢?
例如……水泥?
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水泥的重要性无可争议。
身为合格的穿越者,在面对这类问题时,第一时间便会想到它。
毕竟水泥是国家基础建设的核心材料之一。
水泥价格低廉,原材料也常见,比如铁矿石、石灰石、黏土、煤炭等。
有了水泥,无论是修路、架桥还是做其他工程,都会无比便捷。
而且水泥的制作工艺不算复杂,完全可以手到擒来。
所以听了刘柘的话后,朱瞻基立刻想到了水泥。
想到水泥,他对一旁的刘柘说道:“叫工部停下所有雕琢石柱的工匠,不用石柱了。”
“石柱的事就此作罢……”
刘柘听见朱瞻基的话,心中满是疑惑。
太孙殿下难道改变了主意,不按原计划修建学院的大门了吗?那座由朱瞻基设计的大门可是让他充满期待,若能亲手监督建成,定会成为他的政绩之一。
如今若真取消,对他而言无疑是一种遗憾,因而听到这句话时,难免有些沮丧。
“随我来。”
朱瞻基没有多作解释,只是示意刘柘跟着他走到另一侧,随后问道:
“附近是否有烧制砖瓦的地方?”
刘柘听后虽不解其意,但依然毕恭毕敬地回答:“南边不远处新搭起一座砖窑,太孙殿下是否想去看看?”
朱瞻基点头回应,他知道砖窑的温度与水泥煅烧所需的温度相近,正好适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