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煞躺在老哈河边的摇椅上,听着河水拍岸的声响。入秋的风卷着枯叶掠过他斑白的鬓角,手里的搪瓷缸子还冒着热气,茶叶在里头沉沉浮浮。对岸新建的科技园区亮起璀璨灯火,像撒在黑土地上的星星,可他的目光总忍不住往远处的老磨坊遗址飘——那里曾是他偷偷磨山楂酱的小作坊。
\"龙爷爷!\"一群背着书包的娃娃从石板路上跑过来,领头的小丫头晃着作文本,\"老师让写《我的榜样》,我写您带着大伙修桥的故事!\"龙煞笑着接过本子,歪歪扭扭的字迹里夹着片干枯的山楂叶,忽然想起创业那年,也是这样的深秋,他揣着皱巴巴的贷款合同,在县城的寒风里来回踱步。
乡村发展学院的礼堂正在举办纪念展。全息投影里循环播放着王家沟的变迁史:从泥泞的土路到现代化的交通网,从漏风的土坯房到智能生态建筑群。龙煞站在\"初心墙\"前,墙上挂着他创业时用的算盘、磨破的解放鞋,还有张泛黄的老照片——二十多个村民挤在漏雨的村委会里,举着拳头发誓要让村子富起来。
可赞誉声里,总藏着不和谐的调子。有天清晨,龙煞遛弯时发现荣誉墙被人泼了红漆,\"沽名钓誉\"四个大字刺得人眼疼。二柱子气得要报警,他却摆摆手蹲下身,用袖口擦着墙上的污渍:\"当年有人往咱园区扔石头,这算啥?\"话音未落,手机震动起来,还是那个纠缠多年的匿名号码:\"你的神话,快破了。\"
产业园区的智能化车间里,机械臂精准地封装着出口产品。龙煞戴着参观证站在观察区,听着技术员讲解新研发的AI质检系统。突然有个年轻工人喊:\"龙老!您看这包装设计,用了您当年手绘的山楂图案!\"他凑近屏幕,熟悉的简笔画勾起往事——那是他蹲在煤油灯下,用铅笔一点点描出来的。
文化广场的戏台又搭起来了,这回演的是新编二人转《龙煞传奇》。演员戴着仿真面具,模仿他年轻时风风火火的模样。台下坐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翻译器同时传出十几种语言的解说。龙煞混在人群里,听见两个老外小声嘀咕:\"真有这么传奇的人?不会是编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