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原主记忆里的关键信息。星耀娱乐正是苏芳的老东家,而他们主推的青春片《夏日甜心》,恰好和《南方雨巷》同档期竞争。
窗外的雨势忽然变大,雨滴砸在空调外机上,像谁在急促地叩门。叶徽走到阳台,潮湿的空气立刻缠上来,让他想起拍摄最后那场戏时,自己发着三十九度高烧在人工雨里站了四小时。那会儿苏芳还假惺惺来探班,带着\"意外被拍\"的记者团,第二天娱乐版全是\"敬业前辈苏芳深夜探班,亲手为新人演员姜汤驱寒\"的通稿。
手机屏幕又亮起来,这次是串陌生号码。
\"叶先生您好,我是《电影周刊》的记者周雯。\"女声语速很快,\"我们收到爆料称您片场耍大牌,拒绝与女主演拍亲密戏,导致重要镜头被删...\"
\"那段戏原着里根本没有。\"叶徽的声音像浸在冰水里的瓷,\"如果贵刊有兴趣,我可以提供剧本第七版修改记录——六月十三日的版本里,这场戏是被芳姐要求加上的。\"
电话那头明显噎住,录音笔的沙沙声都停顿了一秒。记者很快调整策略:\"那您如何看待豆瓣评分异常?有观众质疑您团队参与控评...\"
\"我建议你们查查星耀娱乐上季度财报。\"叶徽直接挂断,长按电源键关机。
书桌上,《南方雨巷》的原着小说摊开在扉页。泛黄的纸页间,有他用朱砂笔批注的几行小楷:\"世人皆见雨中伞,谁识伞下骨未干。\"这是前世家族一位叔公的诗句,那位在淞沪会战后投江的旧文人,恐怕想不到百年后会有部电影,与他未写完的自传体小说莫名契合。
天亮前,叶徽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他将所有水军证据打包成加密压缩包,发给了南方大学法学院那位总请他喝茶的程教授——老头子上个月刚打赢一场网络诽谤案。
第二件,他在个人微博发了段三十秒的音频,是民国时期百代公司灌录的老唱片《雨打芭蕉》。配文只有三个字:\"听雨声。\"
第三件,他用手机拍下苏芳昨晚发的\"全力支持新人演员叶徽\"通稿,连同豆瓣水军的Ip分析图一起,存进云端标记为\"52号证据\"。
当晨光透过纱帘时,豆瓣电影首页突然刷新出一篇新长评——《当我们讨论叶徽时,我们在恐惧什么》。作者\"江左遗民\"用三千字剖析了这场评分战争背后的文化焦虑:
\"...资本可以买热搜、雇水军、甚至篡改票房数据,但他们永远无法复制一个灵魂里带着旧时代风骨的人。当叶徽撑着油纸伞走过雨巷时,他眼睛里有整个民国文人阶层的集体记忆——这才是让当代娱乐工业坐立不安的真正原因。\"
文章最后附了张黑白剧照:叶徽饰演的教书先生站在破败学堂前,长衫下摆沾着泥水,手里却稳稳托着一方未染尘埃的砚台。
叶徽给这篇影评点了个赞,顺手转发给林小雨:\"告诉芳姐,我要参加今天下午的媒体恳谈会。\"
他起身从檀木衣架上取下那件青布长衫——剧组服装师坚持送他的杀青礼物。穿衣时发现袖口还沾着拍摄时的那滴墨渍,深青色布料上一点突兀的黑,像豆瓣页面上那些试图淹没他的恶意浪潮中,最倔强的一粒尘埃。
镜子里的人忽然笑了笑。前世在苏州养病时,他曾在虎丘塔下见过类似的场景:千万片雪花扑向一株老梅,而枝头最顶端那朵红梅,始终没有被雪压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