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佛影:心香九品照尘寰
峨眉山的雪落在普贤菩萨的莲花座上时,我正用鹅毛帚清扫佛堂。供桌上的琉璃灯映着香客新供的橙子,表皮还带着新鲜的枝叶,像极了师傅说的“带着露水的真心”。
一、香客百态:叩首时的心思
冬至法会,佛堂里挤满了祈福的人。有年轻人对着观音像许愿“考研必过”,手里却攥着手机刷考题;有中年夫妻争着往功德箱塞钱,嘴里念叨“谁投得多谁福报大”;最动人的是位老奶奶,拄着拐杖一步一拜,每叩首一次就轻声说:“求菩萨让我多活两年,等孙子娶上媳妇。”
师傅生前说过:“香客的心思,就像香炉里的香灰——有的沉底,有的飘在空中,有的粘在炉壁上。”我望着缭绕的香火,忽然明白:沉底的是执念,飘着的是浮躁,粘壁的是挂碍,而真正的“心香”,该是一缕清烟,不滞不执,直上青天。
二、佛前供品:什么是最好的供养
清晨整理供桌,见有人供了包拆开的巧克力,锡纸在晨光里泛着俗艳的光;有人供了束塑料花,花瓣上落着香灰;最特别的是个小姑娘,供了颗捡来的鹅卵石,上面用蜡笔写着“菩萨笑”。
我想起师傅教我的“供品三则”:
- 供时鲜:他曾让我把寺里自种的青菜洗得滴翠,供在佛前:“菜根带土,方见真诚。就像人带着烟火气求佛,佛才欢喜。”
- 供手工:有年中秋,他用寺里的桂花腌了糖,装在粗陶罐里供佛:“机器做的点心,少了手温;这罐糖里,有晒桂花的日头,有揉糖的力道,佛尝得出。”
- 供真心:那个写“菩萨笑”的小姑娘再来时,我给她换了个干净的瓷盘装石头。她走后,师傅说:“这石头比任何供品都珍贵,因为它没被‘求’字污染,干干净净,就是佛心。”
三、拜佛不如修心:师傅的“方便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