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比剑日!到!(1 / 2)

朝阳初升,东方泛白。

洛陵城,沉眠已久的古城,在这一天的晨光里,宛若被雷霆惊醒,城中万象俱动,街头巷尾,皆是人潮如涌。

雾霭未散,晨风挟着春寒,吹动街边悬起的布幔与幡旗。酒肆茶楼的门尚未全开,叫卖声便已穿巷过街:

“热包子咯——鲜肉的、虾仁的!”

“今儿可别出城了!十里亭前要比剑,封路啦!”

“陛下亲自应战啊,咱大尧真龙天子,比的是秦玉京那个天下第一!”

一句话落下,顿时引得茶摊下众人炸了锅。

“你说什么?!皇帝陛下亲自出战?不是说那位秦老怪已经赢了一州了么?怎么还来?”

“哎哟你消息也太滞后了,这州地是淮北王输的,人都死了,皇帝不认账呗。非要亲自比一场——这气魄,啧啧,真是好男儿!”

“可那秦玉京是啥人?三十年前就能逼得先帝折剑,现在怕是更老辣了,这场比剑……不会出事吧?”

老茶摊主叹了口气,摇头道:“谁知道呢。只是咱们百姓心里都明白,这场不是为了胜负。”

“不是为了胜负,那是为了啥?”

老者放下手中布巾,抬头望向城东那片已被封锁的官道:

“是为了,一口气。”

……

另一头,洛陵北门。

天未全亮,大批百姓却已涌至城门前。此时本应是出城做工的时辰,可今日,城门却未开。

“怎么回事?这都辰时了,还不放人出城?”

“你傻啊,今天十里亭比剑,早就封了整条官道,怕有人闹事呗!”

“我不是要闹事,我是想去看陛下啊!”

这话一出,四周顿时笑声一片,笑声中却带着几分敬仰。

“咱皇帝啊,真是有骨气!当初说让秦玉京再来,他真让他来了!”

“关键是还真敢比!这可是堂堂天子,要是输了,哪怕没人怪他,面子上也不好看啊!”

“就是这份担当,才让咱佩服啊!”

城门上头,禁军列阵,甲光森寒,却并未驱赶百姓。只是静静守望着这满城黎庶,脸上皆是肃然。

而街巷深处,家家户户的灯火也早早亮起。许多孩童扒在窗边,等待着天更亮一点,父母便带他们去城头远眺一观比剑之台。

“娘,我能看到皇帝吗?”

“当然能。”妇人抚着儿子脑袋,柔声答道。

“那皇帝会赢吗?”

这话一出,妇人顿了顿,看向窗外渐亮的天光,嘴角微扬:

“皇帝要是赢了,我们这一州,就不用再割出去啦。”

“要是输了呢?”

“输了,也没事。”她笑了,“咱们有这么一个皇帝,已经值了。”

……

此时此刻,洛陵城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处巷口,仿佛都被那即将到来的比剑之战牵动了脉搏。

市集暂停,官署闭门,朝臣归宅,百姓聚集。

整个帝都,仿佛在迎接一场并非节庆,却比节庆更庄严的“仪式”。

比的,不止是剑。

更是天下人的一口气,一份信念。

那是:

——一个皇帝亲自出战,以命搏天下安稳的气魄。

天渐亮。

晨雾褪尽,阳光洒下,给十里亭方向镀上一层金光。

那是一道朝阳,却像极了悬在所有人头顶的……悬剑。

……

与此同时,皇宫之中。

养心殿内,侍从鱼贯而出,太监低声禀报,一切准备就绪。

御衣、佩剑、马车,均已整装。

而那道金红蟒袍的背影,正静静伫立于宫阶之上,眺望着远方的天光渐亮。

天子之躯,此刻如山。

无声,却胜万言。

……

整个洛陵,乃至整个大尧,都在等待那一刻。

等待那道金袍之影,从宫门而出,直奔十里之约!

今日——比剑!

不只比秦玉京。

更是——比一个帝王的担当。

一个国度的信念!

朝阳初升,东方天际泛出鱼肚白。

洛陵城东门的高楼之上,随着一声浑厚嘹亮的号角响起,紧接着,便是一道洪亮的军令声:

“开——城——门!”

伴随着沉重的咔咔声响,城门内外的百姓神情陡然一震,下一息,那扇沉睡整夜的铁门缓缓开启,滚动的城轮带着千斤之力,被缓缓推开。

“开城门啦!真的开了!”

“不枉我这一夜守在这里,总算等到了!”

欢呼声炸开。

本就聚集在城门口的百姓们如潮水一般奔涌而出,像是积压了一夜的洪流,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那阵如山呼海啸般的脚步声,伴随着吆喝、喊叫、奔跑、推搡,卷向那片朝霞辉映的城东大道,直奔十里长亭!

整条官道之上,尘土飞扬,人影如织。

有拖家带口的,有背着孩子的老妪,有手提罗伞的文士,也有骑驴慢行的老翁。

更有不少少年身背书箱,步履飞快,一边跑一边兴奋喊着:“快走快走!今日若是能亲眼见陛下登台,一生也就值了!”

甚至,还有许多小贩,趁着昨日未进城之机,已提前在长亭附近站好摊位,煮粥热汤、卖糕卖果,摊前人潮涌动,买卖之声不绝于耳。

“糖糕热的!谁要糖糕!”

“牛骨汤!三文钱一碗,喝一口保暖保力,助陛下得胜!”

“给我来两碗,我要带去长亭去!”

“哎哟你踩我脚了!”

“快快快,占个好位置!”

喊声、叫声、笑声、交杂成海,一股近乎狂热的气氛,开始在整个东郊缓缓升温,滚滚不休!

十里长亭前,昨日尚显空旷的场地,此时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

人山人海,绵延不绝。

不知是谁带头,一排布幅横在了长亭对面,一笔一画,写着几个大字:

【愿吾皇,平安归!】

不远处,还有另一块布子被高高举起,上面墨迹犹新:

【此战胜否,皆为英名!】

再远处,一位老儒带着几个学生,跪坐亭下,以地为案、以手为笔,正一笔一画写着:

【天子亲征,万民所仰。】

呼声愈高,氛围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