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率先发言:“诸位,陛下已下令推进太学院的变革,此事关乎我武周未来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先从师资力量调配说起,太学院现有的夫子们,大多精通传统经学,要分设新专业,就需重新规划师资。我提议,从民间聘请一些在医学、农学、武学方面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客座讲师。比如,可去寻访那些医术精湛、口碑良好的民间郎中,邀请他们来教授医学知识;再去军中选拔有丰富实战经验和军事理论素养的将领,来负责武学教学。”
吏部官员皱着眉头,提出担忧:“李大人,民间聘请之人,虽有本事,但身份背景复杂,如何确保他们能适应太学院的教学环境,遵守学院规矩?”
李明沉思片刻,回应道:“这确实是个问题。我们可先对他们进行严格筛选,面试时不仅考察专业能力,还要了解他们的品行和为人。入职后,安排专人对他们进行太学院规章制度的培训,让他们尽快融入。”
接着,话题转到了课程设置上。太学院的一位老教授扶了扶胡须,缓缓说道:“文学专业,可保留原有的经史子集课程,再增设一些诗词创作、公文写作的专项课程,以满足朝堂和民间对文学人才的不同需求。武学专业,除了教授各类兵器的使用技巧、拳脚功夫,还应加入军事战略、兵书研读等理论课程,培养出能文能武的军事人才。”
对于医学专业,众人讨论得更为细致。一位精通医术的官员建议:“医学课程要涵盖中医的经典着作研读,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还要有临床实践课程,让学生们有机会跟着医师出诊,学习诊断和治疗疾病。另外,药学方面也不能忽视,要教授各类草药的识别、采集和炮制方法。”
关于农学专业,大家一致认为要注重实地教学。工部官员表示:“可在太学院附近开辟一片农田,作为农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课程设置上,除了传统的农耕技术、作物栽培知识,还应引入一些新的农业工具的使用和改良方法,以及水利灌溉工程的原理和建设知识,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经过一整天的激烈讨论,众人初步拟定了一份太学院变革的详细方案,涵盖了师资调配、课程设置、教学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李明看着这份凝聚着众人心血的方案,心中满是期待,只等进一步完善后,呈递给武曌审阅,开启太学院变革的新篇章。 一场关乎武周未来发展走向的变革,正稳步推进,悄然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