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见招拆招(2 / 2)

很明显,耶律宗真这次派这二人来宋朝就是来故意恶心人的。他责问宋朝为什么要在边境戒备?这难道不是在贼喊捉贼吗?但是,你跟强盗是没法讲道理的,而随着这两人的出使,宋朝方面想再继续装鸵鸟已经是不可能了。

消息传入开封,赵祯为此是寝食难安。既然辽国人现在来了,宋朝方面就必须做出应对,赵祯命中书省选出一个人来负责接待萧特默和刘六符,可笑的是宋朝这帮大臣竟然没人敢主动站出来接下这个任务。吕夷简身为宰相,但这个活儿显然不能让他亲自去干,既然没有人主动站出来,那他就只好点名了,而他点了这个人的名字后瞬间是举朝哗然。

此人正是副宰相晏殊的女婿、时任右正言兼知制诰的富弼。吕夷简的这个举动之所以导致举朝哗然,除了因为富弼是晏殊的女婿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满朝的文武大臣都知道富弼老是跟吕夷简过不去。众人都认为吕夷简这是在公报私仇,其目的就是想把富弼往火坑里推,就连史书上也说吕夷简推荐富弼出任接伴使是想让富弼出洋相或是把这事给办砸了,然后便可以因此而惩治富弼。这种说法和看法被很多的历代史学家所认同,但我个人觉得在这件事情上吕夷简有些冤枉。

诚然,吕夷简不像他的前辈李沆和王旦那样品德隆重,你要说他是个君子就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惭愧,他更不像他伯父吕蒙正那样心胸坦荡,但这人至少在大是大非上是个明白人,更是一个知人善用的人。范仲淹和吕夷简之间的恩怨纠葛在此就不用多说了,可他最后还是举荐了范仲淹出任陕西的军政二把手,此时面对辽国的挑衅,他又举荐了富弼担任宋朝方面的谈判代表,世人都说这两件事全是吕夷简在公报私仇,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吕夷简难道选错人了吗?难道吕夷简的举荐是个错误吗?

放眼朝堂上的衮衮诸公,难道有谁能比范仲淹和富弼更有资格和能力担此重任吗?这难道不能说明吕夷简是在知人善用、是在不计较私人恩怨吗?吕夷简被很多后世之人视为奸相,这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和范仲淹之前的那些矛盾。范仲淹何许人也?那可是被当时以及后世的那些所谓的君子和儒家弟子视为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的一代圣贤,依照“君子们”的那一套非黑即白的世俗理论,既然范仲淹是圣人,那么吕夷简能是什么好人吗?

下面请欣赏一代文学宗师欧阳修同志的表演。

得知吕夷简举荐富弼出任接伴使,时任馆阁校勘的欧阳修立马上疏给赵祯,他请求赵祯不要同意吕夷简的奏请,理由就是吕夷简这样做是在陷害忠良,而且还直言吕夷简此举就如同当初唐朝的奸相卢杞故意派颜真卿去劝降李希烈,其目的就是想让辽国人把富弼给砍掉从而达到他借刀杀人的险恶用心。然而,赵祯对欧阳修的这份奏疏选择了不予回应。

欧阳修在文学上的成就不必多说,唐宋八大家之一,宋朝古文运动的宗师和领袖,可在政治上此人的作为实在让人不敢对其大加恭维。当初范仲淹邀请他到陕西去一同抗击西夏,他借故推辞,此刻需要找人去接待辽国的使臣,他也躲在角落里不肯出声,可当吕夷简举荐富弼时,他却说吕夷简是在陷害忠良。

请恕我愚钝,我实在是不明白这事怎么就跟陷害忠良扯到一起去了?如果吕夷简为国举才是在陷害忠良,那么富弼为国担责不就是在上刀山下火海吗?照这种说法,你欧阳修既然如此忧心国事,那你怎么就不肯去西北守边?怎么就不肯主动站出来去应付即将前来找事的辽国使者?面对烫手的山芋,你自己不接也就算了,别人要接你又阻止,那你欧阳修到底想干什么?难道说让吕夷简找一个废物去办这事就是你欧阳修所乐于看到的?倘若吕夷简举荐的人是你欧阳修,你会怎么办?装病?或是直接说自己不去?

相比欧阳修,富弼倒是对吕夷简的举荐显得很淡然。进宫面圣的这天,面对赵祯的忧虑,富弼坦然叩首道:“陛下不必担心臣的安危,所谓主忧臣辱,能够为陛下分忧是臣的福分。相比国家的安危,臣的生死不足为虑。”

这里不由得想感慨一番,宋朝的君臣们怎么就把这次接待辽国使者的工作跟个人的生死联系在了一起呢?别说是现在,就是当初宋辽两国处于战争时期也没见辽国人斩杀过宋朝的使者。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宋朝上下对辽国人的恐惧简直就是无处不在,辽国人就算是打个喷嚏都会让宋朝这帮君臣胆战心惊。

当然,恐惧归恐惧,宋朝虽然有恐辽情节,但是也还没到那种瞬间就跪地求饶的地步。宋朝不缺实力,缺的是钙,但当对方图穷匕见时宋朝还是敢于秀肌肉的。以和为贵,哪怕是自己要受点委屈也在所不惜,但如果你非要捅我一刀,那我也不惧一战,这便是以儒家思想立国的宋朝其真实本质。至于翻脸之后战事的胜败,我赢了可以对你既往不咎以此显示我天朝上国的博大胸怀——参考澶渊之盟 ,但如果我输了——请参考后来的靖康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