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妃忙不迭地跪下谢恩,额头微触冰冷的地面,心中却如同翻涌的江海,难以平复。她抬起眼帘,偷偷瞥向那高高在上的帝王,试图从他的脸上捕捉到一丝真实的情绪,然而皇帝的面容如常,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人心,却又让人捉摸不透。令妃不知道,皇帝此次恩准她省亲,究竟是出于真正的体谅,还是背后藏着更深一层的算计与布局。
就在这份不安与疑惑交织之时,令妃的嫂子得以获准进宫探望。嫂子一踏入宫门,便急匆匆地奔向令妃的寝宫,眼中满是担忧与焦急。一见令妃那憔悴不堪、神色黯淡的模样,嫂子顿时心疼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紧紧握住令妃的手,声音低沉而急促地在她耳边说道:“妹妹,你可知道?外面都在风传,这次省亲怕是个局,皇帝怕是别有用心,咱们得小心为上啊!”
令妃闻言,心中猛地一紧,仿佛有一块巨石压在胸口,让她几乎喘不过气来。然而,她深知在这宫廷之中,任何一丝慌乱都可能成为致命的弱点。于是,她强压下心头的惊惧,表面上依旧维持着那份淡然与恭敬,只是轻轻拍了拍嫂子的手,示意她莫要声张。毕竟,皇帝虽然恩准嫂子进宫,但宫中眼线密布,稍有不慎,便可能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接下来的日子里,令妃开始了一场无声的较量。她一方面装作病弱,以养病为由,减少了与外界的接触,降低了皇帝的戒备心;另一方面,则通过嫂子这条隐秘的渠道,密切关注着宫外关于包衣世家的动向。她发现,皇帝对包衣世家的打压并未因她的省亲而有所放松,反而愈发严厉,局势之紧张,超乎她的想象。
在那繁华盛世的京城之中,荣国府如同一座巍峨的堡垒,屹立于权势与财富的巅峰。而此刻,府内正酝酿着一场不为人知的风云变幻。贤德妃贾氏即将省亲的消息,如同春风一般,吹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也吹进了那深邃的皇宫内院。
在这万众瞩目的时刻,荣国府的继承人贾赦,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他竟公然抬入户部白银五十万两,声称这是为了偿还先父生前欠下的户部钱款。此消息一出,京城内外一片哗然,人们纷纷猜测其背后的深意与动机。
皇帝听闻此事,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容。在那金碧辉煌的御书房内,他轻轻把玩着手中的玉玺,目光却投向了站在一旁的林如海。这位昔日的探花郎,如今已官居要职,却仍保持着那份儒雅与谦逊。
“林爱卿啊,你这个前大舅哥,可真是个聪明人。”皇帝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调侃,几分赞许,“他知道朕让贤德妃省亲的真实用意,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揣摩透的。”
林如海闻言,心中微微一颤。他深知皇帝此言非虚,贾赦此举看似简单,实则暗含玄机。皇帝让贤德妃省亲,表面上是为了彰显皇恩浩荡,实则却是对荣国府的一次考验与敲打。而贾赦此举,无疑是在向皇帝表明,荣国府对皇权的忠诚与敬畏,同时也是在巧妙地化解皇帝可能存在的疑忌。
“陛下圣明。”林如海恭敬地回应道,心中却不禁为贾赦的机智与远见所折服。他知道,这位看似平庸的荣国府继承人,实则有着不凡的城府与智慧。
皇帝轻轻点了点头,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贾赦此举,既还了旧账,又表了忠心,可谓一箭双雕。朕也希望,荣国府能够如他一般,明白朕的心意,忠心耿耿,为朕分忧。”
林如海闻言,心中暗自思量。他知道,皇帝此言虽轻,却重如千钧。荣国府的未来,乃至整个贾家的命运,都悬于这一线之间。而贾赦的这一步棋,无疑为荣国府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也为未来的风云变幻埋下了伏笔。
皇帝的笑容里藏着几分深意,仿佛能洞察人心最幽暗的角落。他轻轻摆了摆手,示意林如海起身,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罢了,皇贵妃对你们家女儿黛玉倒是颇为喜爱。朕与皇贵妃夫妻一体,自然不能让黛玉出嫁后在夫家受了委屈,没有娘家人撑腰的日子,想来也是艰难。”
说到此处,皇帝的目光微微一凝,似乎在回忆着什么,又似在掂量着每一句话的分量。他继续说道:“贾赦那边,朕也有所耳闻。他的儿媳妇王氏,私放高利贷,甚至胆敢干涉大理寺办案,这等行径,本该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皇帝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威严与恩赐,让林如海心中不禁一凛。他深知皇帝此言背后的深意,既是对贾家的敲打,也是对林家的示好。
“臣多谢陛下恩典。”林如海恭敬地行礼,心中却五味杂陈。他明白,皇帝此举既是为了给黛玉一个更好的未来,也是在提醒他,作为臣子,必须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与使命,不得有丝毫的懈怠。
皇帝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但随即,他的语气又缓和下来,仿佛是在权衡着利弊:“然而,念及贾家世代功勋,又念及黛玉与皇贵妃的情分,朕决定网开一面。但此事不能就此作罢,贾琏需休妻,以正家风。”
林如海闻言,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更明白皇帝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意。他恭敬地跪谢:“圣上宽宏大量,臣代贾家感激不尽。臣定将圣上之意转达,并劝诫贾家上下,谨守本分,不再犯此等错误。”
“林爱卿,你可知朕为何如此看重黛玉?”皇帝突然问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温柔。
林如海心中一紧,却也只能如实回答:“臣愚钝,不知陛下心意。”